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提出要将法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有效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人民尊重法律权威,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人民的法治素养需要依靠法治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在此时期通过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可以使其发展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后备力量。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2016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大纲分别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作了具体说明,旨在将法治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要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场深刻革命进行下去,必须“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同年,新课程改革明确将法治意识确定为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中学思政课”)将法律与法治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初中教材由《思想品德》正式更名为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并增加法律与法治相关内容的比重。高中政治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变更必修课“政治生活”为“政治与法治”并且新增了选择性必修课程“法律与生活”。可以看出,国家始终重视并稳步推进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而中学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更应发挥其在正确价值观方面的引领作用。但是在当前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法治素养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而轻实践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深化法治观念。此外,中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再加上受到他人和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往往趋于情绪化,以至违法犯罪。近年来,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校内外犯罪事件越来越趋向低龄化,从侧面反映出法治教育的缺失、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大责任,面对如此现状,应尽快完善教学策略,将法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相关理论概述。包括法治意识的概念界定、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容和特点、思想政治课培育中学生法治意识的优势及意义。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确定论文选题,通过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权威网站进行论文搜索、查阅学校图书馆相关实体书等方式收集文献资料,对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同时查阅法治教育的相关文件,了解已有研究成果,丰富与本文相关的理论知识。
②问卷调查法: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是江苏省两所中学(初中、高中各一所)的学生。采取分层和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样本。预计样本为240人。通过制作、发放、填写、回收问卷,了解中学生对法律、法治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4. 参考文献
[1]孙献礼.法治素养的培育: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法治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2]许惠英,张广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郭然,闾彬.思想政治学科培育法治意识素养的网络舆情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4年11月-2024年12月30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2.2024年1月1日-2024年3月3日,完成并提交任务书,收集论文资料
3.2024年3月4日-2024年3月17日,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