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等,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c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中华绒螯蟹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各海域沿岸及通海的河流湖泊中,其生长快,肉质细嫩鲜美,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和水产养殖对象[1-2]。
中华绒螯蟹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广为分布,每年秋末从江河湖泊向长江河口区作生殖洄游;次年春季,幼蟹由河口区溯江而上作索饵洄游,在沿途适合的水体中育肥,其洄游足迹向西可达湖北江段。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本实验通过处理在中华绒螯蟹洄游通道上采集的样本,测定其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等的活性,分析活性变化特征差异和生理特征变化(性腺发育)情况,观察抗氧化酶活性和免疫能力的变化有无规律。
研究内容对采样样本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①中华绒螯蟹群体在不同断面上洄游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情况进行种群之间的比较;②选择样本量较多的断面来进行群体内分组比较,如雌雄比较,规格比较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华绒螯蟹在洄游过程中机体抗氧化能力是如何变化的,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本实验在中华绒螯蟹的洄游通道上设置断面并采集样本,将采样样本进行标记解剖,取得相应组织后剪碎匀浆,离心后并提取上清液,然后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稀释,利用南京建成试剂盒和酶标仪测出其吸光度值,进行换算之后得出几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再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处理。
实验方案按计划从长江各江段采集中华绒螯蟹样本,并于采集样本当天进行试验样品的处理保存,解剖采取足量的肝胰脏样本,之后经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冻存备用。
测定生物学指标时,使用南京建成生产的相应试剂盒进行各抗氧化酶各项指标的测定。
4. 研究创新点
本实验的特色在于,在中华绒螯蟹的洄游通道上,均匀布设采样断面并连续采样,针对其整个洄游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洄游过程中机体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及自身代谢需求而作出的适应性变化,此类研究未见报道。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6年4-8月文献检索及方案制定2016年9-12月样品采集及组织保存2017年1-4月 完成消化酶相关实验2017年5月完成毕业论文预期进展目前样本已采集完成,正在进行抗氧化酶的测定实验,预期可以按期完成。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