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鸡性连锁矮小基因(Sexlinkeddwarfgene,简称dw基因)是已知8种矮小基因中,惟一对鸡体健康无害而对人类有利的隐性突变基因。[1]由于矮小鸡的基础代谢率低、耗料少、饲养密度大、适应性和抗应激强等优势及其明显的经济效益,在当代家禽业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矮小鸡在生产中的最大优势在于节约饲料。黄羽肉鸡以其肉质鲜美、风味独特而广为人们所喜爱。随着黄羽鸡鸡产业的发展,饲料粮问题逐渐显现。未来我国养鸡业很大程度上受到粮食产量的影响,发展节粮型黄羽鸡势在必行。
早在1935年,Maw就利用LightBrahmas和GtodenSehright矮脚鸡进行几代的正反交发现并认为存在一种显性的性连锁矮小基因1978年,有人称之为z基因可是。1953年Godfrey用横斑普利茅斯洛克(BarredPlymouthRock)和黑色玫瑰冠矮小鸡(BlackRoseCombBantams)作类似的杂交发现了一种隐性的伴性矮小基因,命名为嵋基因,并认为该基因可能与Maw发现的基因处在同一座位上由于Maw试验的R群体太小,可能导致错误。1959年,Hurt发现dw基因,1973年Custodll等在同一座位上发现了dwB基因,为dwB对dw显性。各方面的研究发现,在诸的矮小基因中,唯有dw基因才是唯一可使鸡身体明显减步而对繁殖和生活力没有任何显著有害影响的基因。[2]
由于矮小型鸡的蛋较小,引入蛋用型鸡后产蛋率下降,因此dw基因在蛋鸡上的应用远没有在肉鸡上那样广泛,但由于矮小型鸡有饲料报酬高、生活力强、蛋的品质好、饲养密度大、单位饲养成本低等优点、把dw基因应用到蛋鸡上成功的例子也不少,由中国农业大学培育的节粮小型蛋鸡就是充分利用了dw基因的优点,使成年鸡的体重显著降低25%~30%,省料25%-30%,提高饲料转化率15%-20%,提高单位面积饲养量20%,饲养管理成本降低30%一35%,从而提高了饲养蛋鹃的综合经济效益。[3]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的:在地方黄羽鸡群体重发现携带纯合dw基因群体
研究内容:通过PCR和测序技术检测黄羽鸡个体是否携带dw基因
关键问题:针对确实片段PCR引物设计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鸡血液DNA提取、针对dw基因引物设计、PCR、测序
技术路线:1、翅下静脉采血
2、酚氯仿抽提鸡血液总DNA
4. 研究创新点
在不引入外血保持地方黄羽鸡肉质鲜美的条件下筛选dw基因,为培育矮小型地方黄羽鸡提供素材。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首先,在实习基地选取黄羽鸡群体中胫长明显短于正常鸡的个体100只,作为F1亲代,记录其胫长;之后经繁殖记录其子代F2的胫长;同时并分别标明序号用一次性注射器翅下静脉采血1ml加抗凝剂,带回实验室。回实验室后,随即对血样进行DNA的提取、稀释和检测等处理。然后设计引物,进行PCR和测序工作。最后将测序结果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确定缺失片段位置。
预期进展:测序结果与cbi数据库比对,确定缺失片段位置后,进而可知此黄羽鸡群体是否携带dw基因。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