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亚文化作为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特征。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亚文化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以惊人的速度占领社交网络的每个角落,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青年喜好新奇事物,因此是网络亚文化的主力军。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亚文化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以惊人的速度占领社交网络的每个角落。
今年,“锦鲤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火爆的网络文化现象,并且发生多次符号转型,因此本文选择了“祈愿锦鲤”为个案进行传播机制的研究。
意在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祈愿锦鲤”传播走红的原因,以窥当今亚文化的变化发展,为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英国伯明翰大学就开始了亚文化的研究。
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研究,综合调动阶级、性别和种族等理论视角,精辟地分析了各类青年亚文化行为的符号象征(风格)意义,尤其是仪式政治抵抗的意义。
青年亚文化表现为一种反抗的激情。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介绍今年“锦鲤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符号演变等基本情况。
“锦鲤现象”的走红原因方面,从经济、社会、技术等大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作为背景研究。
传播机制方面,运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效果角度,分别对“祈愿锦鲤”的传播机制进行分析。
5. 参考文献
1.姜怀忠,郑文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J/OL].天中学刊2018(06):46-50[2018-11-22].https://doi.org/10.14058/j.cnki.tzxk.2018.06.010.2.匡文波. 论网络文化[J]. 图书馆, 1999(2):16-17.3.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外国文学,2008(6):93-101.4.梁坤.“锦鲤祈愿”与“日常迷信”——当代青年网络俗信的传播社会学考察[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4):45-47 60.5.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6.金晶.我国宅文化的发展及社会对宅文化的认识[J].今传媒,2012,20(01):152 156.7.蔡骐.百度动漫吧中御宅族的文化传播解析[J].求索,2016(10):172-177.8.张瑜烨,朱青.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电视动漫“萌文化”传播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2):75-78.9.王蕾,许慧文.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鬼畜”文化——基于迷群文本生产的研究[J].编辑之友,2018(02):67-73.10.姜明.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11.肖春飞,苑坚,王思海:《“恶搞”劣化社会风气》,《瞭望新闻周刊》.12.杜骏飞.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反讽”[J].编辑之友,2017(09):109-112.13.刘楠. “丧”文化的网络媒介呈现与引导研究[D].河北大学,2018.14.郭婧. 弹幕视频传播机制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7.15.李展,陆旖婷.弹幕亚文化的传播机制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8,31(01):48-52.16.魏雨童. 华文网络流行语传播现象解析[D].北京印刷学院,2017.17.唐杰.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机制探析——以《创造101》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17):113-11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