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背景《春到湘江》是宁保生先生创作的,主要是赞美湘江两岸的秀丽风光,和人们团结一心迎接新生活建设新家园的欣欣向荣情景。
许多资料显示其创作于1976年,依据是《华主席光辉照湘江》,这部乐曲描写的是华国锋主席和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人一起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中国长达十年之久的政治浩劫“文化大革命”。
为邓小平主席的改革开放清除了障碍,在祖国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宁保生先生创作了笛曲《春到湘江》以表达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美好局面。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竹笛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愉悦欢快。
竹笛在我国古代更是文人墨客抒发自己情感和风骨的知己。
学习和研究笛曲就是希望自己能继承发扬前人的技艺和风骨。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三.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有目的,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2.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更加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研究对象。
3.观察法,指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
4. 参考文献
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1]赵晓笛.笛艺春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0):163-1[2]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1):22-23[3]俞逊发,胡锡敏。
中国竹笛(上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5):29-50[4]张维良.竹笛教学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音乐,1996,1:53.[5]张娜,中国竹笛艺术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梗概,黄河之声[J]2008 年 01 期[6]孙明浩.中国当代竹笛教学模式的思考【J】.山西:黄河之声,2014 年 3 月 ,第 6 期,P38.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8]耿涛.谈中国竹笛的音色特征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J].中国音乐报,2011(02).[9 ]倪慧芳.竹笛轻吹响云空──记昆曲名笛师徐达君[J].中国戏剧报,2010(08).[10]朱汉斌.建国以来竹笛演奏技法及风格发展状况[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01).[11]耿涛.科学化地应用竹笛教材研究[J].中国音乐,2007(04).
5. 工作计划
本课题具体安排进度(包括序号、起迄日期、工作内容):1、第1周 2月25日——3月3日 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第2-3周 3月4日——3月17日 学生根据任务书内容完成开题报告。
3、第4周 3月18日——3月24日 搜集文献资料及开展预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