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Su Shis Ding Feng Bo from a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Translation开题报告

 2022-12-16 21:43:1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世纪初,Martin 提出'认知翻译学'这一术语,使得认知翻译学真正意义上走入研究领域。认知翻译学旨在将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知识与翻译结合起来,为翻译提供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认知语言学所推崇的体认观是以认知为中介的“现实—认知—语言”的观点。前有索绪尔和乔姆斯基所推崇的唯心论语言观,而认知语言学则恰恰批驳了这一点。因为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加工的结果,反对乔姆斯基所推崇的语言先天论以及语言和句法自治论。后现代语言哲学发展到第四个转向,更加强调建设性和体验性,而这恰恰与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体认性接轨,也就是说,认知语言学与后语哲的目标一致,认知语言学是后语哲的新发展。故认知语言学具有一定的前沿先进性。

基于认知语言学建立起来的认知翻译学倡导从内在深层的认知层面将语言的转换应用到翻译活动上。认知翻译学既有现实层面的体验性,又具有认知层面的主观性。这两者看似对立却又不可分割。首先,参考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理论,我们得知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可以用语言表现出来。那么,能够体验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了解各个民族的思维共同性,就证明了翻译的可行性,即语言的可译性。其次,认知翻译学所倡导的认知性,使得不同的译者在面对不同的文本时,产生了不同的认知,选择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式。“认知”所包含的人本性、主观性和民族性,恰恰又是翻译这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综上所述,使用认知翻译学的理论去评判比较译本的优劣之处是合理的。

众所周知,苏轼是中国宋代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元好问这样评苏轼:“自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同时苏轼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格局也为后世称颂。本课题选取苏轼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研究对象,该词是苏轼写于黄州时期的一篇佳作。黄州时期是苏轼忧患深重的时期,他当时也抑郁也愤懑,但当他深入思考了人生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了灵魂的澄澈,精神的升华。可以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走向苏东坡的一个转折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认知翻译学主张将认知科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本课题选择中国宋代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前辈对认知翻译学的研究,结合后语哲的观点,以认知翻译学的翻译观为出发点,比较研究许渊冲、徐忠杰、杨宪益、翁显良四人的《定风波》译本。《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走向苏东坡的一个转折点,不管对于苏东坡的研究,还是对于文学界都具有非凡的意义。本文的大纲大致如下: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采取分析、比较、归纳的研究手法,研读双语文本,以认知语言学、认知翻译学、后现代语言哲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转变历程。熟知《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相关背景、哲学思想、立意情感,从认知翻译观的标准出发,选取许渊冲、翁显良、徐忠杰、杨宪益四人的译本,对《定风波》的译本进行深度剖析。

研究步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WANG Yin(王寅),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过程新观[J],中国翻译,2017(6):5-10 17 129
[2] XU Zhongjie(徐忠杰),词白首英译[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3] WENG Xianliang(翁显良),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4] 苏轼, 苏轼诗词选[M], Selected Poems of Su Shi, XU Yuanchong (许渊冲)译.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5] YANG Xianyi amp; DAI Naidie(杨宪益,戴乃迭),宋词[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6] Niu Baoyi(牛保义),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外语,2018(6):852-863
[7] YAN Weiting(颜蔚婷),认知诗学视角下苏轼诗词中的隐喻的英译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0
[8] LIU Yanmei(刘艳梅),认知心理视域下汉英翻译过程中策略使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
[9] WEN Xu amp; YU Ping(文旭,余平), 翻译的范畴转换及其认知阐释[J],中国翻译,2019(3):33-43 188
[10] LIU Wen(刘文), 认知诗学 :认知科学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J],求索,2007(10):189-191
[11] SU Chong amp; WEN Xu(苏冲,文旭), 格式塔意象的传译:认知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18(4):13-20 129
[12] TAN Yesheng(谭业升), 翻译中的识解运作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探索[D].复旦大学,2004
[13] Geeraerts, Dirk. Chinese transl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J]. Shanghai Translation Press, 2012(2): 413-440
[14] WANG Yin(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认知语言学[J],外文研究,2015(2):7-10
[15] WANG Yin(王寅), 体认语言学发凡[J],中国外语,2019(6):18-25
[16] PAN Wenguo(潘文国),语言哲学三问[J],外语教学,2016(1):1-3
[17] WANG Yin(王寅), 体认翻译学视野下的“映射”与“创仿”[J],中国外语,2020(5):37-44
[18] WEN Xu(文旭), 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6):35-39
[19] CAO Ningxi(曹聍兮),苏轼词的认知转喻分析[D],西华大学,2020

[20] Martin, R. M. Paradigms and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A]. In G. M. Shreve amp; E. Angelone (eds.). 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0: 169-287.

5. 工作计划

1、第七学期10-11周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2、15-18周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3、第八学期1-4周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