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这是个革命动荡的年代。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咱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之一就有《悲怆》奏鸣奏鸣曲。
《悲怆》第三乐章是快板,曲调活泼而舒展,练习这首曲目对弹奏者的手指独立性、灵敏性,手腕的弹性和手掌的支撑力等技巧方面以及情感处理方面都会大有益处。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旨在通过对曲目创作背景、作者及演奏技巧进一步的分析,让读者对曲目有更深的感触及理解,最终能更好的演奏出这首经典曲目。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贝多芬作为举世闻名的德国音乐家,钢琴奏鸣曲《悲怆》作于1798—1799年间,此时他已经开始饱受耳聋的折磨。标题虽为“悲怆”而音乐更多表现对不幸的“隐忍”,对命运的“抗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简要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及其创作,并从曲目的创作动机和演奏技巧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同时 ,针对对音乐会工作的开展,对本人在音乐会团队当中的工作及角色安排等相关事项进行总结。音乐会拟定曲目:《悲怆》第二乐章,《悲怆》第三乐章《北风吹》《威尼斯船歌》肖邦《圆舞曲》op69.no.2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1、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对作品的演奏风格,演奏技巧,音乐内涵表现有大概了解。
2、解决基本演奏技巧,科学的练习。
4. 参考文献
刘燕忠.如何把握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歌海》2009年02期
赵艳.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2
李鑫灏.浅析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喜剧世界(下半月).广西艺术学院2020年01期
5. 工作计划
第1-3周 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确定音乐会的演奏曲目并初步练习完成曲目的演奏。
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研究已掌握的与论题相关的多种文献资料,着手论文写作。
第4-6周 完成音乐会曲目的背谱任务。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