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使我国经济快速腾飞,目前,我国已经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但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校晚,缺乏成熟的运行机制,与境外市场的融合程度也较低,所以“陆港通”的试制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事件,对证券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了使资本市场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我国审计相关领域的工作也一定要进行改革,避免因为改革的滞后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陆港通”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里程碑事件,不仅拓展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使经验技术的流通更加顺畅。对于A股上市公司而言,“陆港通”不仅引来了海外资金,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资本市场开放促使证券市场监管机构采用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在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方面也更加规范。而外国资本的进入刺激了分析师、券商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关注,促使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改善信息环境,降低盈余管理,从而对审计师产生影响。审计独立性是各国学术研究以及实务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审计师保持独立性的动机主要出于对声誉成本、诉讼风险以及监管要求的考虑。审计独立性的理论框架包括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前者侧重于审计师个人内心的状态,后者侧重于外界对审计师的印象,通常表现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出具、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偏好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辞聘等。目前大量的相关文献大多数都是针对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审计师特征、客户压力、监管环境等如何影响审计独立性,而对于资本市场开放、投资者结构变化如何作用于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较少关注随着资本市场开放中审计这一资本市场信息中介决策行为的变化。“沪港通”的启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证券市场封闭的状况。与之前的交易平台不同,在“沪港通”这一交易机制下,机构投资者和非机构投资者都可以直接匿名交易标的股票,并且能有效规避当前的外汇交易管制政策。试点机制的开通使得香港投资者和海外投资者可以直接交易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符合条件的股票。随后又推出了“深港通”的试点机制。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陆港通'政策实施后,标的公司的审计质量会有所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者保护体系不够健全( Alln等, 2005),且散户居多(Chen等,2013 )。作为散户的个人投资者一般缺乏专业的财务分析能力和投资技能。相比之下,香港资本市场则更加成熟,且机构投资者居多,他们在信息搜集和处理上更具优势,能够更及时地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差错。在审计失败时,香港投资者会通过法律诉讼获取事务所的赔偿(Ke等,2015)。同时,香港的媒体也发挥着积极的外部监督作用。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降低了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强了A股市场投资者多元化程度。随着“沪港通”所引发的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对于审计师行为的影响也将随之变动,审计师行为受到来自投资者、企业以及监管层多方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多方主体之间的博弈,而审计独立性是保障博弈过程公平的基础风。文章将主要结合境外投资者、审计师、监管层以及客户管理层,分别阐述“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如何影响审计独立性。
5. 参考文献
[1]陈小林,林昕. 2011. 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会计研究,6: 77-85
[2]方军雄.2009. 审计收费信息强制披露与审计环境的改善.中国会计评论,4: 455-470
[3]方军雄.2010. 审计收费信息强制披露的经济后果性研兖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1: 109-14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