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浓度升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农业生产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冬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中与大气进行着频繁的CO2交换,因此,开展冬小麦下垫面CO2通量观测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目的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在冬小麦CO2通量观测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CO2通量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冬小麦CO2通量呈现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受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环境因子(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的综合影响。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对研究区冬小麦田进行长期连续的CO2通量观测,获取不同生育期、不同气象条件下的CO2通量数据。
分析冬小麦下垫面CO2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揭示其变化规律。
分析环境因子(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对冬小麦CO2通量的影响,阐明其驱动机制。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涡度协方差技术对冬小麦下垫面CO₂通量进行长期连续观测。
涡度协方差技术是一种微气象学方法,通过测量CO₂浓度和垂直风速的瞬时协方差来计算CO₂通量。
观测将在冬小麦生长季内进行,并同步监测环境因子,包括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在研究区尚缺乏对冬小麦下垫面CO₂通量的长期连续观测,本研究将填补该区域的空白,为深入理解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数据基础。
2.将结合模型模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冬小麦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趋势,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将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CO₂通量的影响,并阐明其驱动机制,为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增加土壤碳汇提供理论依据。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王旭,武永峰,韩宇,等. 6种冬小麦品种生育期CO2通量特征及碳汇效应[J]. 中国农业气象,2022,43(02):210-221.
2. 张雷,谢彦,孙景环,等.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净生态系统CO2交换特征及影响因素[J]. 应用生态学报,2022,33(08):1975-1983.
3. 王建林,高素华,余钟波,等. 长期施氮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CH4和N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21,41(24):9740-975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