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机动车化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私人小汽车出行方式也成为了城市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中心区停车矛盾的日益突出。现阶段,我国城市停车泊位供不应求,城市停车位缺口巨大,且未来停车位缺口仍将继续增大的趋势。
我国千人汽车拥有量为220辆,低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水平,而城市中心区的停车难问题却较为严重,同时,我国的停车模式也与欧美国家开放式街区停车模式不同。城市的中心区是社会活动、公共服务、经济、文化等功能较为集中的区域,土地开发强度高,居民出行密度大,停车需求也较为集中,与此同时,受限于用地条件、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特征,城市中心区难以通过增加更多的泊位供给以满足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中心区的土地资源有限,地价昂贵,规划和建设的滞后,“停车难”相较于郊区,问题更加严峻。目前,城市中心区停车问题的应对策略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加新的停车设施来解决停车问题;二是通过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出行来解决;三是通过停车政策法规层面解决;四是通过完善停车管理体系来解决。发达国家针对自身交通方式结构、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集约程度的特点,提出了“停车共享分析理论”。其原理是指根据停车需求在时间、空间上分布特性的不同,将不同用地性质的停车泊位在出现使用空白时相互提供,提高设施利用率。停车共享措施是继扩大停车设施供给、加强停车需求管理外,另外一种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有效策略,它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停车资源,同时在混合用地停车规划时合理配置停车泊位数量,节约土地资源。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尽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并出台了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采取相应举措和优惠政策,以全面应对城市停车难题。本文主要探讨城市中心区的停车共享策略方案。
本文以城市中心共享停车策略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停车共享策略的潜能,优化停车体验、缓解城市拥堵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1)关键问题
国外较早开始静态交通的研究,其研究领域与研究深度都领先于国内,然而我国的城市状况和交通问题又与国外相差较大,对国外已有的在停车共享需求预测、停车共享政策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可主要用作参考。停车共享是解决停车问题的一种有效模式,国外专家最早提出共享停车理念并深入研究停车共享模型,国内目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共享模式下的停车需求分析为主,对共享模式下停车设施的选取、停车共享方案的制定等尚还缺少相关研究。
①停车共享需求分析方面,缺乏对经济、土地利用等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尚不够全面。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停车问题一直是交通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
1.停车规划管理方面
20世纪后期,由于汽车业的蓬勃发展,停车问题也开始被人所关注。国外研究最早始于美国[1],曾进行过几次大型的道路停车调查和科学研究。此后,在西欧、前苏联和日本等国家也进行过深入研究,内容涵盖了多种道路停车的相关范畴,如交通流理论、需求预测、管理政策、收费价格等诸多方面。
4. 研究方案
通过对国内外共享停车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发现既有研究成果中对现阶段共享停车实施模式的分析研究,以及对面向未来的规划建设地区多宗地停车设施共享共用模式的研究较少,为更深入地研究共享停车策略实施层面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城市中心共享停车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在停车共享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再对城市中心区共享停车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先指出城市中心区停车现状,包括城市中心概念、特点和交通特征、停车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指出城市中心区停车供给与需求特点。之后深入研究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供给、管理、需求特性,分析共享模式下停车需求预测的影响因素及其需求预测模型。对停车共享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多种配置方法,提出更好的停车共享方案模式,并且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共享停车的社会影响。共享停车虽然有着许多的好处,但被欧美等国家首次提出,能否适用仍然是个未知数,将就停车共享的时间和空间可行性进行讨论以分析其可行性。
本文采用以下研究思路及方法:
(1)国内外研究现状
5. 工作计划
第1周: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对指定的英文原文进行翻译,及时完成翻译工作。
第2周:检索与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构思文章的大概思路,写出文献综述,合理安排毕业论文设计计划,按时提交开题报告。
第3周:选取南京市中心区不同用地类型进行停车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车辆到达与离开、停车时长等方面的特征。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