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中新派市民形象探析开题报告

 2023-03-10 10:18:5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与。1899年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老舍于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任教,教学之余,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老舍早期的三部小说是在一种直接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中产生的。在这些小说中,老舍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陈腐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到了30年代,老舍的创作进入鼎盛时期,相继创作了《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老舍继续着他对文化批判问题的关注,并且在艺术上日益成熟。抗战开始后,老舍写下了《四世同堂》,小说敢于正视国民的劣根性,积极地反思传统文化现状并寻求出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老舍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并用“文化”来分割市民世界,将其分为“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三种不同类型,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派市民”形象——老舍理想中的“国民楷模”、“中间人”,或“过渡人”形象和“洋务”与“新派”的市井庸民这三类形象,并从“新派市民”形象的含义、具体表现和文化内涵方面深入分析老舍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①资料收集与整理。

②文献阅读与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老舍.老舍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91.

[2] 石兴泽.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王晓文.二十世纪中国市民小说论纲[D].济南:山东大学,2006.

[4] 陆山.真诚的巨人:老舍作品的中西文化观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2.

[5] 李霞.论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批判意识[D].西安:西北大学,2007.

[6] 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J].文学评论,1982(2):35-50.

[7] 史承钧、宋永毅.老舍研究的历史回顾(1928-1976)[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4):220-244.

[8] 舒乙.有人味的爪牙:老舍笔下的巡警形象[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3(2):133-148.

[9] 高素英、刘欣.从市民形象塑造看老舍的文化心态[J].齐鲁学刊,2011(5):145-148.

[10]吴沁茗、刘恋.“诗意”及其悲剧性——论老舍小说《离婚》中的老李形象[J].安徽文学,2018(8):40-45.

[11]董克林.老舍笔下老派市民国民性弱点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0-143.

[12]吴小美、魏韶华.老舍与东西方文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4):1-23.

[13]何云贵.论老舍“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06(7):116-119.

[14]汤晨光.论老舍的文化批判与文化理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98-111.

[15]张斌.老舍文化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及其精神内涵[J].齐鲁学刊,2007(4):89-91.

5. 工作计划

1.2022.11.15—2022.1.4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22.1.5—2022.3.5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3.2022.3.6——2022.3.20 完成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