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全球经济增长中起到关键作用,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有了很大的飞跃。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今天,仅仅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不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更看重的是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主体,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人民的幸福感是值得关注的。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关注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十分有意义的。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不论是国家,还是每个家庭,都对教育大量投入,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因此研究受教育程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有意义的。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多样性变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今天,中国居民的幸福感却呈降低趋势。
写作提纲:1.从研究背景提出研究收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在幸福感的研究中高收入是否可以增加幸福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国外最早且具有争议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提出的“Easterlin悖论”。通过研究美国和另外11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在一个国家内,穷人的平均主观幸福感比富人低。Oswald通过对欧洲九国的研究,发现收入增加并未带来幸福感的提升。Veenhoven的研究则表明,在未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前,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超过基本需求后,收入与幸福感的正相关作用就消失了。Blanchflower等通过对英美两国的研究发现个人的效用与自身的绝对收入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金钱能够买到幸福”。Richard Ball et al基于世界价值观的调查数据也得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都对居民幸福感有影响,且相对收入的影响更显著。Easterlin和Senik等学者提出的收入假说理论认为,幸福感会受到与他人收入比较后的影响,如果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大,幸福感不会因此产生明显的变化。Easterlin等更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居民收入增加会对消费有促进作用,但是没有证据表面居民的幸福感得到了增加,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中国的社会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
在国内,研究最为集中的是幸福感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包括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和预期等多个方面对幸福感的影响,在样本、方法和对幸福感的度量不同的情况下,结论也有所差别。朱建芳选取市级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收入与幸福感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田国强、杨立岩利用经济学模型研究了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罗楚亮讨论了不同人群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认为居民幸福感较高的主要原因是预期收入较低。有相关研究表明,收入并不能一味的使幸福感增加,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幸福感不再持续上升,反而会下降。张学志和才国伟使用省级数据,发现绝对收入与居民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闰丙金利用CGSS的全国数据发现收入对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其实并不显著。由于“幸福悖论”的存在,引发国内学者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新思考,许多学者开始将重心放在相对收入,认为收入的差距和不平等影响主观幸福感。王鹏考察了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认为收入差距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呈倒U形。刘成奎通过研究相对收入和预期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出相对收入与居民幸福感呈正相关的结论,但在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存在差异。官皓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发现绝对收入对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影响,而相对收入地位则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李雯怡和陈章波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绝对收入还是相对收入,均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性。另外,宋慧峰研究了多代同堂现象对幸福感的影响,发现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著的。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底前完成选题工作
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开题工作和论文培育立项工作
2022年3月底前完成初稿和选题复查和中期检查工作
5. 参考文献
1.朱建芳,杨晓兰.中国转型期收入与幸福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9,26(04).
2.张学志,才国伟.收入、价值观与居民幸福感——来自广东成人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1(09).
3.闰丙金.收入、社会阶层认同与主观幸福感[J].统计研究,2012,29(1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