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背景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迁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2 11:32:3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的贫富差距却仍在不断扩大,根据瑞士信贷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球财富报告》,中国总财富稳居全球第二,增量为22660亿美元。中国百万富翁数量保持稳定增长,增加18.6万,已达到348万。然而人均财富远低于全球水平,我国基尼系数自2011年逐渐降低,到2015年降为0.462,之后连续三年,2018年距离系数为0.468,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收入差距已经突破合理限度。贫困差距对社会的财富分配会造成不利影响,收入差距过高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恶化收入分配公平,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会影响社会和谐,经济增长。因此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刻不容缓。

缩小贫富差距,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了普惠金融概念,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在2006年我国引入了这一概念,在针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及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时间长以及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下,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建立健全金融体系。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的定义,主要针对农民、中小微企业等低收入或其他特殊群体,传统普惠金融迅速,2016年9月G20峰会上,《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文件的通过标志着我国迈入了数字普惠金融阶段,数字普惠金融不只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更是要着眼于更全面的收入差距问题解决,实现共同富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现有文献大多是研究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然而数字普惠金融针对对象不仅包括农民,还包括中小微企业及中低收入阶层,能够为缩小企业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和家庭收入差距提供有效的金融工具,关于这类研究是缺乏的,本文将研究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企业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和家庭收入差距这四个方面的收入差距变迁,以及相关性研究,解决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第一章

引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Mckinnon和Show (1973) 最早提出: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金融抑制, 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信贷资源配置失衡、制约经济增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 在1955年提出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变化的“倒U型”假说 (Moran, 2005) 。Greenwood和Jovanovic (1990) 在Kuznets假说的基础上, 首次构建了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动态模型, 证实了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分配服从“倒U型”曲线。2016年,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中指出:数字技术、互联网的发展, 通过包容、效率和创新为贫困及弱势人口提供了无法企及的发展机会。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互联网、等途径查阅大量文献,理解数字普惠金融和收入差距等相关知识政策,理清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现状,获取城乡收入差距、企业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和家庭收入差距历年相关研究信息数据。

(2)统计分析法:运用stata、Eviews等数据分析软件采用人工操作与计算机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5. 参考文献

[1] Timothy PatrickMoran. Kuznets''s Inverted U-Curve Hypothesis: The Rise, Demise, and ContinuedRelevance of a Socioeconomic Law[J]. Sociological Forum, 2005, 20(2) : 209-244.

[2] Jeremy Greenwoodand Boyan Jovanovic.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Incom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5) : 1076-1107.

[3] 黄倩、李政、熊德平:《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改革》2019年第11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