桜文化から見る日本人の死生観开题报告

 2022-12-20 10:32:1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自古以来就深受日本人的喜爱与尊敬。对于日本人来说,樱花是特别的,每逢樱花季,人们便会和家人、朋友去赏樱,也就是日语中的所说的“花見”。这种习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特别是进入江户时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樱花更是成为从宫廷到民间约定俗成的最大乐趣,到现在这已成为日本的一种文化习俗。

樱花花期极短,可以说是瞬间开放,瞬间凋谢。而这样的特性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死观。本论文将从樱花文化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这一角度深入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樱花之所以能牵动整个日本民族的心和魂,其魅力也许就在于它那种精忠不阿、可歌可泣的死别。这种精神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有学习和借鉴意义的。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所谓生死观就是人类对自身生与死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有机构成部分。不同的人生观,对生和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了不同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思想家对生死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比如:司马迁的这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日本人对于生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本课题主要从樱花特性的角度,来分析樱花与日本人生死观的关系。 首先介绍日本的樱花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于短暂生命中展现无限绚丽的小花对大和民族来说其意义早已不仅停留在观赏层面,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种象征和大和民族独特的民族情怀。

紧接着便介绍由樱花文化牵引出的日本民族特性(集团主义)。日本人的个性不是仅靠樱花就能形容与理解的,但是从他们对樱花的感悟和热爱便可以看到日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作为个体的内敛和作为团体的张扬是樱花的特性,也是日本人的民族精神。

接下来介绍日本武士道与樱花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有句谚语“花数樱花,人数武士”。一个柔美一个刚硬,迥然不同的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樱花开时轰轰烈烈,凋落时干脆利落毫不留恋,这也正是日本武士道所崇尚的精神,活的绚丽,死的壮烈。

然后介绍樱花日本人的审美观以及生死观。日本人素有物哀美和死亡美学之说,而这种审美却也是与樱花息息相关的。日本人重死,不论是死的意义还是死的方式

最后,本论文将通过对上述所说的民族精神、武士道精神、审美观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更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与成因,探讨出樱花文化与日本人的生死观的种种联系。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论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研究步骤:
1-8周:楚把握文章主题,明确需要论证的内容并对参考文献进行分析,收集有用材料,完成开题报告;
9周:拟写文章大纲,对论文的结构大体上有个把握并开始着手于写文章;
9-11周: 绕主题,引出樱花文化与日本人生死观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对其各种表现进行具体分析;
12-15周:对文中不足的地方加以修改,完成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山田孝雄.桜史[M].東京:株式会社講談社,1990.

2) 渡辺淳一.桜の木の下で[M].東京:株式会社新潮社,1992.

3) 邹颖辉.日本人と中国人との死生観の対照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07.

4) 金星.日本人的樱花文化[J].安徽: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5) 舒方鸿.日本樱花象征意义的考察[J]. 北京:日本学刊,2009.

6) 蔡海燕.论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对其民族性格的影响[J].湖北: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7) 闫志章.樱花和日本国民性[J].吉林: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

8) 俞芳.武士道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J].北京: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

9) 山折哲雄.民俗学中的死亡文化[M].熊淑娥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0)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朱可人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5. 工作计划

1

第八学期 1- 8周: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交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2

9-13周:

在教师指导之下撰写论文 [10周:交一稿; 13周:交二稿]。

3

14-16周:

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

4

16周或17周:

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