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建筑作为人工环境,是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类对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以及不加节制的开发与建设,使现代建筑不仅疏离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和交流,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则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在发展中国家,剧增的建筑量还造成侵占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日益严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90年代开始,绿色建筑理念进入中国,为了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和规范文件。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GB/T50378-2006)开始实施,该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标准要求、总结近年来我国在绿色建筑实践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2014年国家住建部颁布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更加完善。
目的:在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大势所趋的背景下,通过文献调研,对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进行对比研究。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各阶段的情况进行系统地了解,并分析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障碍,最后提出实质性建议。
意义: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可以总结出我国发展绿色建筑面临问题,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阶段水平有透彻的了解,最后借鉴国外发展绿色建筑的先进之处,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提出解决措施。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结合理论知识,阐述了绿色建筑的内涵与特点。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原因,理解绿色建筑各个阶段的技术方法,最后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
预期目标:第一,对国内外发展绿色建筑的现状进行研究对比以及分析,着重了解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第二,总结出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障碍与原因;第三,提出绿色建筑建造各阶段所采取的解决措施。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通过网络资源、高校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等方式,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该方法在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中应用广泛。
4. 参考文献
[1]时刚, 王立雄, 张余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分析与设计对策[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6, 38(4):64-71. [2]李瑾. 绿色建筑设计与未来发展方向[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 6(3):162-163. [3]冯威, Nina Z. Khanna, 周楠. 美国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 工业建筑, 2016, 46(12):6-12. [4]张楠, 江向阳, 杨建坤.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立法的必要性研究[J]. 建筑节能, 2016(1):125-128. [5]林艺清.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选择探讨[J]. 福建建材, 2016(1):25-27. [6]陈东平. 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J]. 工程技术:(全文版), 2016(18):165-168. [7]王凯, 吉宇飞. 论我国绿色建筑的内涵与外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53-56. [8]潘海亮. 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设计[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4):251-253. [9]薛明, 胡望社, 杜磊磊.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9, 25(3):24-27. [10]肖大威, 许吉航. 绿色建筑发展之路的探索[J]. 南方建筑, 2017(2):4-7. [11]张希黔, 林琳, 王军.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现状及展望[J]. 施工技术, 2011, 40(8):1-7. [12]刘兆新.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13):12-16 [13]毛志兵. 中国建筑推进绿色建筑最新进展[J]. 施工技术, 2013, 42(1):7-11. [14]王建龙, 车伍. 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J]. 中国给水排水, 2011, 27(20):17-20. [15]黄璞洁, 许伊那. 绿色建筑技术在暖通设计中的应用[J]. 节能技术, 2012, 30(4):357-360. [16]肖绪文, 冯大阔.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现状分析及推进建议[J]. 施工技术, 2013, 42(1):12-15. [17]Judith Heerwagen. Green buildings, organizational success and occupant productivity[J]. Building Research amp; Information, 2000, 28(5-6):353-367. [18]Singh A, Syal M, Grady S C, et al. Effects of green buildings on employee health and productiv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0, 100(9):165-183. [19]Richardson G R A, Lynes J K. Institutional 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s on campus: A case study of 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 Ontario[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 8(3):339-354. [20]Robert Ries, Melissa M. Bilec, Nuri Mehmet Gokhan, et al.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Green Buildings: A Comprehensive Case Study[J]. Engineering Economist, 2006, 51(3):259-295. [21]Wu P, Sui P L. Project Management and Green Buildings: Lessons from the Rating Systems[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mp; Practice, 2010, 136(2):64-70. [22]Ghaffarianhoseini A H, Dahlan N D, Berardi U, et al. Sustainable energy performances of green buildings: A review of current theories, implementations and challenges[J]. Renewable amp;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3, 25(5):1-17. [23]Gabay H, Meir I A, Schwartz M, et al.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green buildings: An Israeli office buildings case study[J]. Energy amp; Buildings, 2014, 76(2):558-564.
|
5. 工作计划
1、3月19日-3月25日,布置任务,准备资料。
2、3月26日-4月1日,阅读文献,了解相关任务。
3、4月2日-4月8日,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完成读书报告。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