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欺凌现状和防治对策——基于南京市某中职学校的个案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5 12:14: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国内外校园欺凌现象都历史悠久。虽然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建设教育强国一直是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但是因我国教育范围广泛、基数大,青少年欺凌现象仍然层出不穷。青春期是一个身体和心理不断成长,社会交往群体、社会交往范围不断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极易受外界影响,正处于个性塑造的重要阶段,加上家庭、学校、社会风气等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欺凌非常容易发生在中学时期。

2017年5月20日,中南大学社会风险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联合颁发了《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直观的揭示了当前的校园欺凌形势。在校园欺凌概率上,中部地区的比重最高,约为46. 23%;在欺凌方式上,应用最多的是语言欺凌,约为2 3. 3%,这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校园欺凌方式,此外,还有网络欺凌、身体欺凌以及关系欺凌等,三者比重大体一致。1张文新教授通过对近万名在读青少年学生的调查发现,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校园欺凌行为中的欺凌与被欺凌比例分别为6. 2%和22. 2%,每出现一个欺凌者都有3. 5人遭受欺凌;处在中学阶段学生,在校园欺凌行为中的欺凌与被欺凌比例分别为2. 6%和12. 4%,每出现一个欺凌者都有4. 8人遭受欺凌;就中小学生总体而言,每五名学生就有一名学生涉及欺凌,并且处在青春期中学生的攻击性更强。如何妥善管理校园欺凌行为,矫正和预防偏差意识,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就理论意义而言,我国在有关校园欺凌、暴力等问题上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研究内容围绕着概念的界定、归因研究与影响研究等方面,从社会工作视角进行的研究较少,对于实践层面上的干预研究相关成果更为不多。随着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各地社工机构都在实践中探索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干预模式。由此可见,让社会工作者参与到传统的校园教育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不仅能够为当前的学校安全教育创造基础,还能够通过社工系列专业活动为预防校园欺凌行为,构建和谐校园生活,提供一条全新的思路及具体措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在国内,校园欺凌指的是一方(个人、群体)单次或多次有意通过语言、身体以及网络手段进行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受到身体伤害、财物损失或精神创伤的恶性事件,校园欺凌事件多发于中小学内,中学生居多,分为单人或群体实施暴力。校园欺凌发生地点多为校园内或周边人烟稀少的地方,有些甚者则明口张胆地在学校公共区域内实施欺凌行为。在校园欺凌的行为中,角色大体分为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三类,不可否认的是这里的每个角色都属于校园欺凌中的牺牲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是以,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从预防角度出发,以身体欺凌、语言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四个维度为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思想认知的全面教育、欺凌行为的活动干预。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价值理念,使青少年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类型、危害,学会针对不同类型的欺凌应对方式,提高青少年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较少无意识的欺凌行为、改变无作为无反应的旁观者心态。同时,希望预防校园欺凌活动能引起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关注,携手共建多方协作的校园欺凌的保障机制,为青少年的健康学习成长做好基础和保护。此外,如果校园欺凌已经发生,学校与家庭也应该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理,针对欺凌者、被欺凌者与旁观者三方展开思想教育工作,利用认知行为理论与理性情绪疗法对青少年展开一系列的工作,及时纠正青少年的偏差行为,避免欺凌行为造成的生理性与心理性的伤害愈发严重。

本文的研究问题为:第一、探究青少年对校园欺凌的了解状况及对初中生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教育的状况;第二、分析青少年预防校园欺凌教育的现实需求;第三,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预防校园欺凌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四,通过小组工作开展预防青少年校园欺凌教育的实务活动;第五,分析小组工作在预防青少年校园欺凌教育方面的介入效果。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校园欺凌是有目的性,且有攻击性的一种行为,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国外的一些学者开始的时间较早,研究也比较深刻。在国外最早时间对校园欺凌问题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伯克教授在1897年发表了《嘲弄与欺凌》(Teasing and Bullying),大家普遍赞同该文章是校园欺凌研究的新起点。之后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将近80年空白期,直到1978年,挪威教授丹奥维尤斯(Dan Olweus }《学校中的攻击:欺凌者与替罪羊》(Aggression in schools :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这本书的出现,预示着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走向系统化的道路。国外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于校园欺凌的数据收集和现状调查,该阶段主要是在1970一1990年之间进行,通过数据来对校园欺凌进行概念化的过程,明确了校园欺凌的特征、种类、危害等。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左右到现在,研究内容多为预防校园欺凌的策略研究和介入方式。

校园欺凌在国外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因此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很重视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和事后干预的工作。1982年挪威开展了反欺凌运动,奥维斯收集的数据为政府和教育部门提供了数据基础,丰富了理论依据,同时奥维斯开展了学生、班级、学校三者之间的“零容忍”综合预防行动。具体方案有三个方面:一、设立欺凌系统档案,将有欺凌行为的学生录入档案。二、建立匿名举报系统,鼓励师生反对欺凌行为。三、强化教师权威,开展被欺凌者的心理咨询等。通过这些努力,挪威三年内的校园欺凌行为减少50%。2001年日本建立家长、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校园欺凌防治机制。欺凌行为发生后会有“安全对策咨询会”介入,解决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间的问题。不仅如此,日本还将欺凌行为进行立法,2013年颁布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表明日本的校园欺凌放置进入法制化阶段。通过国外的校园欺凌预防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学校 学生 社区”的联合工作可以更加有效和适宜减少校园欺凌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我们国家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校园欺凌行为会对青少年成长造成无法想象的伤害,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无论是作为欺凌行为中的哪一角色,都将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源头上应对校园欺凌问题,亲历校园欺凌的受害者的情绪体验以及应对行为在传统的介入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而从探索被欺凌者与旁观者遭遇校园欺凌后的情绪体验与情感变化出发,分析个体的应对策略,把握行动主体行为选择的情感以及理性逻辑,能够更加贴近服务对象对问题及事件的考察方式。因此,本研究试图在第一部分对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进行访谈,探索青少年面对校园欺凌时可能会出现的应对障碍以及主体层面对欺凌做出的反应,而后将调研结果放置于认知行为理论的框架下进行解释,探索被欺凌者面对欺凌时出现应对障碍的深层次原因。以此作为后续干预研究的经验基础,在后续介入研究中,以南京某中职学校为对象,以小组工作的形式,进行干预研究。

本文查阅了现有的防控校园欺凌,以及如何定义校园欺凌的文献资料,基于学校、学生家庭、学生自身、社会等层面研究了校园欺凌的形成原因、本质特征、防治方案等,在理论层面,推动社会工作介入到校园欺凌防控当中。计划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与问卷调查法。

(1)访谈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李金凤. 对初中生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教育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D].兰州大学,2021.

  2. 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OL].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20812339?fr=aladdin

  3. 周高楼. 校园欺凌行为预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21.DOI:10.27805/d.cnki.gccgy.2021.00040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