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制度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5 12:14:0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理论意义

时间银行为社区互助养老体系提供支撑,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可以为国内养老体系的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是一种创新性理论,可以进一步完善当下现有的养老理论,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给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效支撑。首先,“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的供给本质上属于一种交换行为,与社会交换理论核心观点高度契合,并拓展了该理论的适用范围。此外,“时间银行”作为一种虚拟性货币的运作方式,研究致力于完善服务供给流程、增进多元主体密切配合,助于使其长效运转。其次,在“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供给优化路径研究中,正确导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能够为此类新型城市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的多层次供给增添合理性建议,并且有助于提升其在运行过程中的系统规范性,明晰符合我国社会人文色彩的“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路径。因此,通过对构建法律制度规范、厘清“时间—服务”交换存兑机制、深化志愿服务资源整合等深层探讨,有助于不断强化“时间银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交换的社会吸引力,构建社区内和谐稳固的时间交换关系。最后,作为社会化养老方式的重要补充,针对“时间银行”养老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理论研究,还有助于不断充实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理论建设。

2.实践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围绕“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的供给进行研究,围绕供给主体职责、前期准备、供给内容、供给方式和供给激励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从实施现状出发,发现当前“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其背后深层原因,最后提出相应优化路径。全文主要划分为五大章节进行阐述。

第一章绪论。主要分析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目的,梳理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研究述评,阐明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创新。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首先,充分厘清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的概念,并分别介绍社会交换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以及对两大理论与“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供给研究的关联匹配性进行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时间银行的发展历程

“时间银行”模式最早在19世纪初由罗伯特欧文提出,但在那时时间银行是为了应对失业潮而提出的工人下岗互助模式,将“时间”作为交换媒介,用劳动小时为单位的劳动券交换劳动产品。近代,“时间银行”在互助养老理念最早由旭子水岛在1973年提出,当时正处于日本大阪实施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她发现互助模式不只有青年人在发挥作用,老年人之间的互助行为更容易产生邻里间的友谊。在1979年,日本各县已经出现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养老服务的志愿者组织并广泛应用,逐渐显现“时间银行”的雏形[2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2月下旬:与老师讨论所写论文的研究方向,并确定论文的题目,提交开题报告。

2022年1月:收集和查阅论文所需的基本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集中整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撰写论文详细题纲。

2022年2月—3月上旬:认真查阅相关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内容的研究现状,整合自己的想法,综合整理,完成论文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黎赵,张桂凤. 时间银行嵌入西部农村互助养老的本土化建构——兼与“时间银行”圆桌论坛的商榷[J]. 社会科学文摘,2021,(04):22-24.

[2]陈际华.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难点及应对策略——基于积极老龄化的理论视角[J]. 江苏社会科学,2020,(01):68-74.

[3]袁志刚,陈功,高和荣,桂世勋,陈友华,陈体标,徐大丰,孙秀林. 时间银行:新型互助养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 探索与争鸣,2019,(08):4-36 19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