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职业中断期间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必要的经济帮助,通过转业培训、生产自救、职业介绍等手段为他们重新实现就业创造机会。
失业保险是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产物,自1986年初步建立,30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对促进就业、经济体制改革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面临巨大改变,失业原因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失业现象十分凸显,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愈发弱小,出现了诸如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对隐性就业支付保险金等问题,造成了失业保险金的流失。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对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绩效研究,优势在于用客观的数据说话,更加清楚知道失业保险金的流向和用途,促进就业的绩效综合评价指数不在于数据的绝对值,而是其相对值,此评价指数可用于各个省份地区、各个年份之间的横纵向对比。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失业是一部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劳动者暂时处于等待就业状态的一种社会现象。失业保险主要以劳动年龄之内的劳动者为保障对象,是对有劳动能力但暂无劳动机会的人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对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绩效研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数据化的公式,根据公式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数”,此指数可相对客观清晰地分析出各个省份地区的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成效。分析某个地区的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工作成效,不能单看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多少,或者是基金的累计结余,亦或者是年末失业率,尽管这些都是衡量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是因为每个地区的失业保险缴费人数不同、工资水平不同、行业结构和就业难度不同,所以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同时考虑上述诸多因素,构建一个计算促进就业成效的公式模型,以此展现某个地区的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绩效水平。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此主要研究点在于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宏观手段,诸如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统筹层次、调整基金支出结构等,鲜有学者注重于对其绩效的考核评估,其中孙亚伟提出了失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思路和方法,从三个环节、三类指标、三个要素提出了评估框架,但过于宏观,操作性不强;卢敏提出了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在失业保险评估中的作用这一概念,尝试运用AHP模型构建一个包含事前预警、实时监控和事后控制的科学有效的失业保险评估体系,但由于评估条件有限,该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评估指标选取困难、指标涉及政府机密、评级打分合理性不够等问题,对总体对于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绩效研究有思路上的拓展作用和理论意义;而卢驰文则综合考虑就业率、就业难度系数、促进就业基金使用效率、失业保险金结余等得出了具体的绩效考核模型,且公式中所用数据都较为容易统计,具有很强操作性。
国外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更对偏向于失业保险的评估,从失业率情况较为粗略地评价其失业保险基金的运用,但没有具体细节,无太多参考文献。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首先大致介绍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构成、影响因素、作用等,
接着列出国内三种主要观点:宏观层次(法律法规)、AHP分层法、绩效综合指数,分析三种思路其优劣,
然后着重介绍其中一种观点(本文主要选用的是绩效综合指数法),阐述其构建思路,
5. 参考文献
- [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1993.02
- [2] 毛健主编.失业保险. ,2001.02
- [3] 卢驰文. 促进就业绩效评估及其模型构建研究[J]. 财政科学, 2016, (3):91-97.
- 卢驰文. 中国失业保险绩效评估[J]. 中国经济报告, 2015, (8):56-58.
- [4]孙亚伟.失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思路和方法[J].中国审计,2005(15):52-53.
- Audrey Light and Yoshiaki Omori.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Job Quit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2.1(2004): 159-188.
- [5]黎民,王翠琴.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性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一项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07):64-70.
- [6]黎民,卢敏.我国城镇失业保险制度评估体系设计探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154-158.
- [7] (美)托玛斯L.萨迪著,张录译:《领导者面临挑战与选择一层次分析法在决策中的应用》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 [8]卓越等:《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