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向城镇化,农村老年人的空巢现象严重,独居老人的规模日趋强大,农村老年人群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于老年人各项机能衰退,身体免疫力下降,相较于年轻人更易患病,严重者还可能感染大病住院。对于普遍经济水平低的农村老年人来说,医疗保险只能补偿部分医疗费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于是部分农村老年人在病情能承受的情况下选择普通门诊拿药,甚至直接放弃治疗,一旦病情恶化,会产生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支出由家庭共同承担,于是论文将从家庭养老模式入手,研究家庭养老对农村老年人医疗负担的影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论文将通过团队收集的安徽省舒城县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状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负担状况,不同的养老模式对其医疗负担的影响,深入研究家庭养老模式下由于子女赡养、家庭规模对其医疗需求和经济支持的作用及程度。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量学者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负担从发展历史、医疗制度和结构等方面展开研究。
国内对于农村医疗负担及其相关保障研究文献数量巨大,并且达到相当深度。近年来,围绕农村医疗负担解决和创新,国内学者开展很多有价值额开拓性的探究和探索。新农合从2003年开始实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补助促进其运行,逐步实现全民医保,但多年来新农合实施效果达不到预期(张琳,2013)。虽然新农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新参合比例和筹资标准不断提高,制度本身不断完善,有效缓解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负担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报销力度不高、针对性较弱等弊端。我国实行的新农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居民的致贫风险,但是其对于降低致贫率的效应较低(王泓懿,2018)。从生存角度来看,新农合显著降低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的风险(沈政,2018)。我国新农合依然存在医疗服务水平低、报销范围小、医保基金滥用等问题(何其慧等,2019)。虽然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居民的直接经济负担,但中老年群体的就医压力不能仅依靠提高普通门诊的补偿比例来实现,应当考虑通过二次补偿来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常雪等,2019)。
国外学者对医疗负担从分类角度展开研究。针对特定疾病,研究发现医疗负担组成成分可分为直接医疗负担和非直接医疗负担,对不同类的医疗负担制定多管齐下的战略,以此缓解医疗负担(Sunita Patel等,2020)。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中旬:明确论文研究方向,并确定论文的题目
2022年11月下旬:收集和阅读参考文献
2022年12月上旬:整理资料,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提交开题报告
5. 参考文献
[1]张琳.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王泓懿.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减贫效应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
[3]沈政.新农合对农户因病致贫的缓解效果研究——基于生存分析视角[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8,29(01):53-6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