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在规范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企业债务重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国过度负债的企业顺利进行债务重组。研究本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以国内外债务重组研究现状为背景,通过新旧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这一个问题的对比,探究国内企业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的研究,通过分析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存在四个主要问题:债务重组准则中采用账面价计价,会产生负面效应;债务重组会计核算存在困难;债务重组损益及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有欠妥善;重组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方面。
写作提纲:第一部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第二部分:债务重组的内容及定义,选择该命题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企业文化研究的深入,引导和推动了会计文化的研究。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会计与文化问题召开过几次重要的同际性研究会。学者们围绕文化会计与文化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更把世界对包括会计文化在内的文化经济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所有这些都全面推动了新形势下会计文化的世界性研究。舒尔茨(Schultz)和洛佩斯(Lopez)通过实验研究了法国、德国、美国三个不同国家的会计人员在面对相当的经济事实和相似的报告准则时对财务报告评价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会计人员作出决定的依据是他们自己国家的法律体制、财务资源和国家文化。巴瑞.C.麦肯兰(Barry C Melancon)认为会计文化应建立在会计职业的传统价值之上。比如要从表层甚至深刻的内涵上严格致力于诚信,热衷于纠错,遵守法律规章。
国内研究现状:1998年6月制定完成并对外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用以规范债务重组这一特殊交易事项的准则。它基本上是借鉴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号公告(即FASBNO.15,1977年6月)以及第114号公告(即AFSBNO.114,1993年5月),也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有关收入的准则规定。这是我国初次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准则中,并规定将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2006年,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我国财政部制定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再次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修订。重新倡导1998年的准则制定思想,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再次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其目的就是力图建立一套与国际标准趋同的准则。李心福(2007) 在分析了1998年至200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的相关数据之后,得出了债务重组能够显著改善企业业绩的相关结论,提出了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债务重组信息披露等相关建议。彭彦敏等(2007) 提出,以非现金资产抵债做出的新修改给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及其财务信息的披露等很多方面都带来不同的影响,债务人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状况以及债偿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实际上公司的经营状况却没有真正地改变,同时#8220;以非现金资产抵债#8221;的债务重组方式也没有改变债务人公司的净现金流量状况。刘淑蓉(2007) 从实务应用角度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难点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公允价值之所以成为上市公司经理人操纵利润的工具,并不是公允价值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使用者和外部环境造成的,这些环境包括监管力度,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李平(2008)认为,为了使报表使用者对债务重组事项产生的影响一目了然,需增加债务重组信息披露,也只有在增加债务重组事项产生的收益总额、债务重组事项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额以及一些重要财务指标等信息披露的情况下,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才能得以合理使用。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月,撰写开题报告;
2022年2月-3月,撰写论文初稿;
2022年4月,修改初稿,并接受中期检查;
5.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陈海清.谈债务重组的界定[J].财务通讯,1999,(9)42-43.
[3]汪祥耀.最新国际会计准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