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警事件舆论的引导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3 10:50:1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媒体成为了社会事件的传播载体,大众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拥有了自由发声与讨论的权利,话语权的扩大使得某些负面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猛地爆发与蔓延,其中涉警的话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媒体的报道或者警方的不作为使得警方的负面舆情高发多发,警方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通过实际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公安机关如何正确利用微博平台处理涉警舆情的相关应对策略,从而减少负面涉警舆情的蔓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当前,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在网络上发声成为一种常态,而在社交媒体中,微博对于事件信息的传播速度尤其迅猛,2018年微博活跃用户持续稳步增长,再创新高,根据微博2018 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平台月活跃用户达4.11 亿,与 2017 年第一季度月活跃用户相比,增加了0.71 亿。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使得微博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异常活跃,微博也逐渐成为网民意见交流的重要手段,它所呈现出来的强大的舆论传播和引导功能是公安机关所不能忽视的。因此,加强社交媒体尤其是微博平台上涉警舆情的应对是公安机关维护警方形象的主要方向。笔者主要从微观视角出发,以一正一反两个具体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公安机关如何利用微博平台进行正确有效的舆情处理的经验与策略。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涉警舆情,学界研究多出现于 2009年之后。学界的研究侧重可通过相关“限定词”加以区分:种类方面的“限定词”有“网络”“互联网”“负面”“突发事件”等;背景方面的“限定词”有“新媒体环境”“自媒体传播”“大数据时代”“微博舆论生态”“风险社会语境”等;对象方面的“限定词”有“非利益相关者”“警察形象”“网民心理”“警察伦理”等;对策方面的“限定词”有“引导”“应对”“处置”“管控”等。简而言之,学界研究主要围绕涉警舆情的概念、特点、影响以及涉警舆情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策略展开。

学界学者大多采用文本分析法中的个案分析,分析当前涉警事件的特点、原因以及治理的方案对策这几个方面,大部分学者从公安机关如何处理涉警舆情角度入手,探寻舆情发生的原因以及处理的措施,还有部分学者从媒体角度运用多案例研究寻找警方、公众、媒体以及社会等主体的行为逻辑,总结涉警网络舆情具备的特征,另外有一部分学者更加关注公众的社会心理对于涉警舆情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大型活动聚会场所中的群众心理,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得出对涉警舆情处置的启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起因(简述研究该问题的必要性)

二、文献梳理(近三年学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三、案例分析(“台风次日一早就抄牌”事件——处理舆情成功金华警犬被盗事件——处理舆情失败 分析两则案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处理时机处理方式等角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张 良.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涉警舆情形势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8(25):96-97.

[2] 王 萍.从雷洋事件看 “互联网 ”背景下的警察执法[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7(6):60-64.

[3] 魏浩,韩聪.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涉警舆情应对研究[J].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18,26(3):39-42.

[4] 张蕾华.论涉警舆情危机应对中的信息引导[J].山西警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4(2):62-6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