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群体舆论研究——一天涯豆瓣等网络社区为例开题报告

 2023-01-19 23:00:2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2015年5月3日下午,成都市三环路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女司机卢女士被后方小车司机张某逼停后拖出车外,暴打至骨折脑震荡,身上多处淤青。从被打后收获同情,到行车记录仪曝光真相,再到男司机被刑拘后道歉认错,女司机被人肉出多次违章驾驶后死扛,要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短短几十个小时内,舆论风向出现惊天逆转。

在这一过程中网民大量参与其中,评论、转发、围观,国内各大论坛、网络社区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互联网本身的病毒式传播、人人都有话语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特点产生了特殊的网络群体,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群体舆论的出现,可这些舆论究竟是好是坏,我们应如何应对引导这些舆论呢?

二、舆论是公众在特定的时空里,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情绪的总和。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舆论的引导,互联网普及后,舆论产生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我国政府也更加重视互联网舆论的管理与引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① 借#8220;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8221;事件分析我国网络群体舆论的特点及现状的成因。

② 以网络社区舆论为例分析我国网络群体舆论的发展,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展对网络群体舆论的认识。

③ 提出我国网络群体舆论的正负面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①国内学者赵娅军在《网络舆论热点中的网民群体特征分析》中将将、网络舆论热点中的群体称作网络心理群体,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第一,群体关系的松散性。第二,群体关系的暂时性。第三,群体关系的有基础性。第四,群体感情狂暴,缺失理性。第五,群体行为的冲动性。他认为,我们如何才能在合理使用网络的同时减少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行为,关键在于法律的快速完善和网民素质的提高。

②国内还有学者认为:网络媒介的特性是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物质基础。网络的虚拟性和网民的匿名性,使得网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在表达意见的同时,无须顾忌自己的身份、地位、名声等,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辞激烈的言论,也无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正是网络的这些特性使得网络舆论更易出现暴力倾向,这是网络所独有的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8220;去抑制行为#8221;,在互联网中,抑制行为可概括为与现实生活的对应行为相比更少受抑制的行为,它包含以对自我呈现和他人评价的担心#8220;明显#8221;减弱为特征的任何行为。互联网上存在两种典型的去抑制行为,其中之一就是纷争,表现为攻击与谩骂。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时,人们可以因为一个小小的不同意见而立刻恶语相向,不惜偏离所讨论的问题而用各种言语攻击对方。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循规蹈矩的老实人,进入网络后也可能会变得粗暴和富于攻击性。正是这种#8220;去个性化#8221;,让网络言论的过激与偏执变为可能。

③法国学者古斯塔夫#183;勒庞在其所著的《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就意味着约束的解除--因为数量就是正义,群体对此看法是没有任何疑义的。对于他们来说,群体就是优势,数量上的强大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势不可挡,任何障碍性的存在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这种群体意识之中;即使有,那也是对他们这一群体充满敌意的挑衅。数量就是真理--当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人融入其中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天然正确与合法,并意识到这种群体的绝对数量赋予他的力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①收集一定量的有关#8220;网络群体舆论#8221;的书籍、论文等参考文献。

②通览参考文献,筛选参考文献,了解网络群体舆论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总结国内外目前研究的成果,找准论文的切入点。

③确定论文研究方向和主题,列出大纲,完成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赵娅军. 网络舆论热点中的网民群体特征分析[J].乌鲁木齐:当代传播,2015.

[2] 周素珍. 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广西:学术论坛,2014.

[3] 古斯塔夫#183;勒庞.乌合之众[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