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02年至2017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从39.09%提高到58.52%,同时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十二五”以来城市交通拥堵加剧,各地方频繁报道拥堵严重。智能交通系统(ITS)为信息,传感,通信与控制技术综合运用的产物,其目标是解决不断增加的交通需求与有限道路资源间的矛盾,使道路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提高人的出行效率,保障出行安全。
近些年来,这个领域作为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涌现出了大量的文章。为了深入地了解其研究现状,有许多研究者对该领域进行过分析,但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基础的统计和数据挖掘中简单的算法。如何对智能交通领域进行更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选取文献分析和citespace两种方法,对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进行探索,从理论意义上来讲,这两种方法提供了一种智能交通研究的新思路,对已有的概念和技术进行梳理,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选题收集整理定稿,并通过citespace对相应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丰富了这两种方法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从实践意义来看,一方面可以了解世界范围内学者在智能交通领域研究的重点;另一方面,可以在中外研究热点的差异中发展我国研究中需要提升的方面,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智能交通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关键问题: 如何用文献分析法和citespace对相应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研究热点
写作提纲:一.绪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研究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内容。1987年,明尼苏达大学设计了一款基于视频的智能交通系统,用于对车速和车流量等内容的检测;Wang feiyue 是智能交通交通领域顶级期刊T-ITS的主编,他将近10年中与智能交通有关文章进行深度地统计分析和影响力分析,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Mona K通过数据挖掘和GIS两项技术,指出智能交通中公路畅通管理的重要性;cheng chen对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代理技术进行了文献分析,他通过对不同期刊中64篇文章的分析,得出主要的5个层次:国家,子话题,出版商,合作,机构。
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相较其他国家稍晚,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智能交通建设,陆化普对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进行研究,认为软件支持不足和推广使用力度不够是其中的主要问题;徐尉表明物联网可以实现交通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他通过设计一个智能节能原型系统,对智能交通的两大核心技术进行了研究,指出交通安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而车道检测是智能交通未来重要研究领域;于辰利用对轨迹数据挖掘和图像视频数据挖掘两种方法,认为当前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系统未来发展目标:最前沿的数据挖掘算法和多元数据融合。
国内外对于智能交通的研究虽然众多,但大多数都是基于其中一项技术或者一个城市进行研究,并不能覆盖全面。分析方法也较为单一和老旧,并不能全面地分析智能交通的热点和未来趋势。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2022年12月查询整理相关资料,对论文题目有初步的了解
2022年12月-2022年1月 确定研究方法,撰写开题报告
2022年2月-2022年3月学习相关软件,翻译英文文献,撰写论文初稿,完成中期检查
5. 参考文献
[1] 王玮. 智能交通领域文献的多角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6.
[2] 陆化普,李瑞敏.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6(01):6-19.
[3] 余辰,张丽娟,金海.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进展与趋势[J].物联网学报,2018,2(01):56-63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