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的药理-临床关系开题报告

 2023-01-11 08:48:1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内容

1、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技术,采用Matlab2014a、Excel软件对公开发表在中国知网(CNIK)、维普(VIP)、万方医学(wan-fang)、中医药在线数据库(TCM)上有关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的文献以及涉及到的相关图书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从而得出三种中药在药理作用和临应用上的不同侧重点,进而总结出三种中药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对应关系。

2、根据所查相关文献,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这三种同源中药都具有的生物碱类有效成分为靛蓝和靛玉红,而且2015版《中国药典》上以靛蓝、靛玉红的含量来鉴定大青叶和青黛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利用HPLC检测图谱技术,得到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并测板蓝根、大青叶、青黛三种中药中靛蓝、靛玉红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文献综述

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的比较分析

摘要:板蓝根、大青叶、青黛属于临床上常用的中药,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发热或温病初起的发热、头痛、咽痛。三者同出一物,因其使用部位和加工方法不同,功效各有侧重。本文从本草考证、炮制加工方法、化学成分、质量分析、功效、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比较了这三味同源中药的异同点。为进一步研究这三种同源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板蓝根 大青叶 青黛 HPLC 指纹图谱

板蓝根、大青叶、青黛三药同源,均可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十字花科的菘蓝,但三种中药的功效却各有异同,本文分别从本草考证、炮制加工方法、化学成分、质量分析、功效、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来比较三种中药的差异。通过查阅资料和对比研究,进而了解这三种中药同源不同效的部分机理。为更加深入研究板蓝根、大青叶、青黛奠定基础。

1、本草考证

《神农本草经》[1]仅有蓝实而无板蓝的记载,列为上品,谓:蓝实味苦寒生平泽,解诸毒杀虫蛀鬼毒久服头不白轻身。)《大观本草》[2]对蓝实产地和用途又有补充,谓.....茎叶可染青生河内平泽,又引注谓:按经所用乃是蓼蓝实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者此草汁疗毒。李时珍[4]总结前人记述并作了更详细的叙述称:蓝凡五种,各有主治,蘆实专取蓼蓝者,蓼蓝:叶如蓼,五六月开花,成穗细小,浅红色,子亦如蓼,菘蓝:叶如白菘,马蓝:叶如苦荬,即郭璞所谓大叶冬蓝,俗中所谓板蓝者,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吴人种之。木蓝:长茎如决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叶,叶如槐叶,七月开淡红花,结角长寸许,累累如小豆角,其子亦如马蹄决明子而微小,迥与诸蓝不同。同时更正前人错误处谓:苏恭以马蓝为木蓝,苏颂以菘蓝为马蓝,宗奭以蓝实为大叶蓝之实,皆非矣。

1.1板蓝根

现有板蓝根和南板蓝根,板蓝根过去来源于十字花科的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蓝,主要在北方使用,所以有的地方把它叫做北板蓝根。另外一种呢来来源于爵床科的多年生的灌木状的乔本植物马蓝,马蓝黑褐色的根完全木质化。所以一般认为北板蓝根质量优于南板蓝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板蓝根正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1.2大青叶

大青叶有较多的植物来源,爵床科马蓝、蓼科蓼蓝和十字花科菘蓝。今河北安国一带有栽培,东北、华北等地以其叶茎作大青叶用,为与其他几种不同植物来源的大青叶区别,国家药典以蓼大青叶为正名收载。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其叶(根出叶)国家药典以大青叶为正名收载,其根则以板蓝根为名收载。

1.3青黛

关于青黛,《本草纲目》[5]有记载:波斯青黛,亦是外国蓝靛花,既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或不得已,用青布浸汁代之。货者复以干淀充之,然有石灰,人服饵药中当详之。青黛的来源种类较多,主要是从爵床科马蓝、蓼科蓼蓝和十字花科菘蓝的叶或茎叶加工而成。

由以上本草记述情况来看,蓝的种类在唐宋时期开始繁多,至明、清时期更趋混淆,即存在着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近代已逐步澄清,但有的文献仍将板蓝根(包括大青叶)作为多植物来源合并为一种药物收载。随着药品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提高以及中药新品种研究开发的需要,国家药品质量管理以及药品标准制订部门已将不同植物来源的板蓝根区别对待,一物一名,分别标准以达到澄清中药材品种来源混淆现象的目的。

2、炮制加工方法

2.1板蓝根的炮制加工方法

板蓝根的炮制方法开始见于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6],麸炒,令黄色,再往后,明代《医学纲目》[7]、《景岳全书》[8]记载洗净,晒干。板蓝根的炮制方法,摒弃了麸炒,令黄色的方法,沿袭了后一种炮制方法,全国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载的也为从中方法,表述方式上差别不大。

2.2大青叶的炮制加工方法

大青叶的炮制方法古籍见于《伤寒总病论》[9]:去根、茎。《本草正》[10]:捣汁。《唐本草》[11]:大青,用叶兼茎,不独用茎也。《握灵本草》[12]:阴干用。现代炮制方法多以取原药材,除去枝梗、枯叶及杂质,抢水洗净,稍晾,及时切丝,干燥为主。

2.3青黛的炮制加工方法

青黛炮制始载于《药性论》,曰君,味甘,平。解小儿疮热消瘦,杀虫,此后多家本草典籍多收录。马志在宋代《开宝本草》[13]中曰青黛从波斯国来,及太原并庐陵,南原等地染靛,亦堪敷热恶肿、染瓮上池沫功与青黛同。寇宗爽在宋代《本草衍义》[14]云青黛,乃蓝为之。首次明确指出了制取青黛的原植物是蓝。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5]中记载淀,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见下。目前,仍沿用古代的炮制方法,对其描述概括如下夏秋季节采茎叶,置较大容器内,加水浸泡昼夜,至叶烂脱枝、茎脱皮时,捞去茎枝叶渣,加入石灰加入量不等充分搅拌,至浸液呈紫红色,捞出液面泡沫状物,晒干,研末,为青黛。也有记载至浸液呈紫红色时,再行搅拌,稍静置后捞取液面的泡沫细粉附着在泡沫上,晒干,筛去杂质即得。

板蓝根和大青叶的炮制加工方法以洗净,干燥为主,只有物理变化,而青黛在炮制过程中则要加入石灰,发生了化学,所以青黛的化学成分与板蓝根、大青叶有较多不同,从而在功效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3、化学成分

由于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这三类药物可以来源于同一种植物,所以它们的化学成分有很大一部分相同。这其中,青黛因为来源较多且炮制加工方法与其他两种药相差较大,其化学成分与板蓝根和大青叶有较多不同。以下是三种药物所含生物碱类、木脂素类、有机酸类三种化学成分的对比。

表1 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生物碱类化学成分

药名

吲哚类成分

喹唑酮类成分

板蓝根

25-二羟基吲哚、

2,3-二氢-4-羟基-2-氧吲哚-3乙腈、羟基靛玉红、依靛蓝酮、

靛玉红、靛蓝、靛苷、靛红、

3-吲哚乙酸、(E)-二甲氧羟苄吲哚酮、1-甲氧基-3吲哚乙腈3-醛基吲哚、吲哚-3-乙腈-6-O-β-D-吡喃葡萄糖苷、青黛酮、4-(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3-丁烯-2-酮、菘蓝苷β等

24(1H,3H)-喹唑二酮、3-羟苯基喹唑酮、3-(2-羧基苯基)-4(3H)-喹唑酮、4(3H)喹唑酮、色胺酮、去氧鸭嘴花酮碱、isaindigotone等

大青叶

靛蓝、靛玉红、菘蓝苷B(isatanB,有的也称大黄素和靛红烷B)靛苷、羟基靛玉红、异

靛蓝

青黛酮、4(3H)喹唑酮、2,4(1H,3H)喹唑二酮、色胺酮、3-(2-羧苯基)-4(3H)-喹唑酮

青黛

靛蓝,靛玉红,靛红,异靛蓝

色氨酮

表2 板蓝根、大青叶、青黛木脂素类化学成分

药名

成分

板蓝根

紫丁香苷、( )-异落叶松脂素、(-)-落叶松脂素、落叶松脂素-4,4'-二-O-β-D-葡萄糖苷、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

大青叶

(-)-落叶松脂素、( )异落叶松树脂醇

青黛

表3 板蓝根、大青叶、青黛有机酸类化学成分

药名

成分

板蓝根

吡啶-3羧酸、顺丁烯二酸、2-羟基-1,4-苯甲酸、5羟甲基糠酸、焦脱镁叶绿酸a、邻氨基苯甲酸、邻氨基水杨酸、苯甲酸、丁香酸、水杨酸、亚油烯酸、芥酸、琥珀酸、棕榈酸、正十七烷酸、丙二酸、亚麻酸、苹果酸等

大青叶

丁香酸、水杨酸、邻氨基苯甲苯甲酸、棕榈酸、烟酸、琥珀酸

青黛

根据上述学成分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思考:板蓝根所含吲哚类生物碱多为单吲哚类生物碱,而大青叶、青黛主要含靛蓝、靛玉红等双吲哚类生物碱,可以由此做出假设,板蓝根、大青叶和青黛的不同功效是否是因为单吲哚类、双吲哚类生物碱含量所影响的。当下并没有此类相关问题的研究,因此这可能是研究板蓝根、大青叶、青黛之间构效关系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4、质量分析

4.1板蓝根的质量分析

张剑光[16]在板蓝根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中建立板蓝根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0版)对30批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确定了10个共有峰,30批样品相似度为0.887~0.99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存在相互交叉现象。最后证明所建立方法简单、稳定、重现性好,可用于板蓝根药材质量控制及评价。闫峻[17]等人建立了复方板蓝根颗粒提取物的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APCI-MS)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利用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串联质谱(LC-APCI-MSn)技术对主要指纹峰的归属进行确认,结果证明了该指纹图谱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化学成分分析快捷、灵敏,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和药效学研究,可为复方板蓝根颗粒质量控制标准的制订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和谱效关系提供理论依据。郑岸冰[18]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法,建立了中成药板蓝根颗粒的分析鉴别新方法。通过对3种板蓝根中药材和9种板蓝根颗粒进行分析鉴定,分别获得它们的对照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及特征标记峰值。结果表明,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是一种鉴定中药材和中成药的便捷方法。吕红[19]证明了板蓝根药材与板蓝根颗粒UV指纹图谱之间有很好 的相关性。板蓝根的UV指纹图谱可以识别板蓝根颗粒是否含有板蓝根以及含量的多少。

4.2大青叶质量分析

杨欣[20]以板蓝根和大青叶为实验材料,利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通过对电泳图像分析建立板蓝根和大青叶基因组DNA指纹图谱;利用NTSYS软件进行品种品系间UPGMA聚类分析。突破了传统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法,在DNA水平上为异地板蓝根和大青叶提供一种新的鉴定方法,为不同地区、不同栽培环境的药用植物的生药学研究奠定基础。刘瑞等人[21]建立了复方大青叶注射液的HPLC对照指纹图谱,标示了注射液中的20个共有峰,并初步确定注射液的相似度阈值为0.85。结果证明,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为复方大青叶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孙国祥[21]建立了大青叶药材的电泳指纹图谱(CEFP)。以胞苷峰为参照物峰,确定了18个共有峰,测定了10个产地大青叶的CEFP与共有模式间具有良好的相似性,用色谱指纹图谱指数对其进行评价。最后证明,所建立的CEFP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可用于大青叶药材的质量控制。

4.3青黛的质量分析

黄慧[22]等人建立青黛UPLC指纹图谱,用于评价其提取工艺,得出结论,结论以UPLC指纹图谱的共有峰数目、特征指纹峰总峰面积和靛玉红含量为评价指标,微波萃取法优于超声提取法和加热回流法;以UPLC指纹图谱的共有峰数目、特征指纹峰总峰面积和靛蓝含量为评价指标,超声提取法优于微波萃取法和加热回流法。叶桦珍[23]等建立建青黛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鉴别方法,最终证明,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鉴别方法重复性好,简便可靠,可用于青黛的专属性鉴别,有效区别建青黛与其它不同产地青黛药材的化学性质。王荔青等人[24]制定建青黛HPLC特征指纹图谱,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建青黛的鉴别和质量评价,为建立建青黛的质量标准提供了实验依据。

由以上可以看出,指纹图谱在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质量分析方面的可行性、特异性和选择性,所以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分析研究中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为深入研究质量分析提供了技术基础。

5、功效

5.1板蓝根的功效

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本草便读》[25]写到:板蓝根即靛青根,其功用性味与靛青叶同,能入肝胃血分,不过清热、解毒、辟疫、杀虫四者而已。但叶主散,根主降,此又同中之异耳。

5.2大青叶的功效

大青叶味苦,性寒,归肝、心、胃、脾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作用,《本草纲目》[26]: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别录》[27]: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蓝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唐本草》[28]:大青,用叶兼茎,不独用茎也。《本草正》[29]:治瘟疫热毒发狂,风热斑疹,痈疡肿痛,除烦渴,止鼻衄、吐血,杀疳蚀、金疮箭毒。凡以热兼毒者,皆宜蓝叶捣汁用之。

5.3青黛的功效

青黛味咸,性寒,归肝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邪火定惊的作用。古籍中有关青黛功效的有《药性论》: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本草拾遗》[30]:解毒。小儿丹热,和水服之。《开宝本草》[31]: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厥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本草蒙筌》[32]:泻肝,止暴注,消膈上痰水,驱时疫头痛,敛伤寒赤斑,水调服之。《本草纲目》[33]:去热烦,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本草述》[34]:治中风、头风、胁痛、瘛、颤振、眩晕、咳嗽、久嗽、呕吐、舌衄、咳嗽血,寒疝。《本经逢原》[35]: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

5.4三者功效异同点

三者的功效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不同点:板蓝根的利咽功能较强,大青叶擅长解热,且更长于入血分,所以大青叶长于清热和凉血。而青黛没有退热作用,最常用于清脏腑热,主要清肝火,也有一点清肺热的作用。

6、现代药理作用

6.1板蓝根现代药理作用

6.1.2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的对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主要表现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方面。

6.1.3抗菌作用

据研究报道,板蓝根的抗菌有效成分主要是色胺酮。马俊梅[36]等经实验研究发现,板蓝根的水提液对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甲型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胡晓燕[37]等采用管碟法来检测板蓝根的不同活性部位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其结果发现板蓝根的总有机酸对其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6.1.4抗病毒作用

研究表明,板蓝根对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肾病出血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38-39]。孙惠惠[40]等研究发现板蓝根对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小鼠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天数。李闻文[41]等将肾病出血热病毒感染Vero-6细胞,并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板蓝根注射液进行细胞抗病毒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板蓝根注射液对肾病出血热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左娅[42]等采用MTT法和小鼠阴道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感染模型分别进行体外和体内抗病毒试验,研究发现板蓝根多糖对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

6.1.5抗内毒素的作用

李友[43]等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板蓝根三氯甲烷萃取物抗内毒素生物活性,得出板蓝根三氯甲烷部位有较好的体外抗内毒素作用。李敬[44]等通过鲎试验法来检测板蓝根中水杨酸的抗内毒素作用,发现0.25%水杨酸溶液可显著降低内毒素引起的家兔体温、并使脂多糖引起的小鼠病死率从70%降为25%。

6.1.6抗炎作用

陈凯[45]等采用膜分离法得到板蓝根的不同有效部位,作用于二甲苯致耳肿胀的小鼠、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小鼠,发现板蓝根中总生物碱、总氨基酸的抗炎效果明显,使造模动物的症状得以缓解。卫琮玲[46]等在板蓝根的抗炎试验中发现用70%的板蓝根提取液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跖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6.1.7免疫调节作用

多糖是增强机体免疫的主要成分,研究发现,板蓝根多糖能明显增加正常小鼠脾重、淋巴细胞数、白细胞总数,从而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薛瑞[47]等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造成小鼠免疫功能低下,给予不同剂量的板蓝根多糖,以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和胸腺指数为参考指标,结果显示,板蓝根多糖可明显改善环磷酰胺模型小鼠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其机体免疫功能。

6.1.8抗癌作用

侯华[48]新等研究发现,板蓝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S180肉癌的生长,并可降低人肝癌BEL27402细胞的活性。梁永红[49]等发现板蓝根二酮B可抑制卵巢癌A2780细胞和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降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诱导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

6.2大青叶的药理作用

6.2.1抑菌作用

大青叶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对金葡球菌、甲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白喉杆菌及痢疾杆菌均有一定作用[50],对多种耐药菌株仍敏感[51]。其所含成分色胺酮对能引起脚癣的须发癣菌、红色癣菌、断发癣菌、犬小孢霉、石膏状小孢霉、乳状表皮癣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拈芽孢杆菌有强抑制作用。大青叶对脆弱类无芽孢厌氧杆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有效成分为色胺酮和一些吲哚类衍生物。张连同[52]等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大青叶水煎剂的体外抑菌活性,实验表明大青叶在体外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更明显。

6.2.2抗病毒作用

中草药抗病毒机理普遍认为有两种方式:1直接抗病毒作用(直接杀灭、阻挡浸染、抑制繁殖)。2间接抗病毒作用(增强免疫力、参与机体免疫反应)。方建国[53]对大青叶抗病毒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青叶提取液具有抗病毒的活性,同时还保护正常细胞,大青叶抗病毒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同时表明大青叶具有抗单疱病毒Ⅰ型的药理作用。据文献报道[54,55,56,57]:大青叶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同时提高免疫力。大青叶的商品代替品菘蓝叶、蓼蓝叶的有效成分也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刘盛[58]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种质的大青叶对甲型流感病毒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喻淑庆[59]等通过对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的研究发现,大青叶在体外不能直接杀灭病毒,也不能阻止病毒吸附与进入细胞,但是能抑制已经进入细胞内的病毒的复制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呈现药物剂量效应依赖性,即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也增强。

6.2.3抗内毒素活性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构成成分,是一组含有共同基本结构、具有类似但复杂多样的生物活性的脂多糖。其毒性主要来自脂质A部分,其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主要有:发热、低白细胞血症和高白细胞血症、骨髓坏死、流产、低血压和休克,甚至死亡[60]。王寅[61]等对异地栽培大青叶和原栽培品种进行抗内毒素作用评价,认为生态环境改变后,大青叶仍能保持原栽培品种的品质,不同居群大青叶药材在药理作用方面的差异也不因生态环境的趋同而丧失,环境饰变的作用较小。刘云海[62]等研究发现大青叶具有显著的体内和体外抗内毒素活性,因它的提取液正丁醇萃取部位能直接降解和中和内毒素,具有显著降低内毒素的致热性和致死性活性。方建国[63]等用动态浊度法测定细菌内毒素浓度。通过对大青叶不同化学部位对放线菌素D敏化小鼠内毒素致死攻击保护作用的观察,发现大青叶的提取液能够显著抑制由内毒素所引起的对家兔发热模型的致热性,从而降低放线菌素D敏化小鼠内毒素致死攻击的死亡率。试验表明大青叶的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等化学成分与抗内毒素的活性强度密切相关。

6.2.4免疫增强作用

马立人[64]等研究大青叶水煎剂体外对C57小鼠免疫细胞分泌IL-2,TNF-a水平的影响,发现大青叶水煎剂能促进正常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分泌IL-2,它是被刀豆球蛋白A诱导的。但未见到对小鼠腹腔的巨噬细胞分泌TNF-α有明显影响。提示大青叶在增强免疫能力的同时并没有明显影响白细胞的活动,不会造成更严重的病理变化及功能失调。赵红[65]等研究表明,大青叶可通过促进Th细胞和分泌IL-2,从而辅助Tc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方面上调免疫功能。大青叶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针对性,使其在临床免疫调节治疗的过程中可能更具有优越性。张淑杰等认为大青叶的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可能不是直接抑菌、杀菌,而在于调动机体内的其他抗感染机能,如上调体内细胞免疫功能治疗感染的作用机制[66]

6.2.5抗肿瘤作用

大青叶具有抗肿瘤作用,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并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试验研究表明大青叶有可能通过诱导MCF-7肺癌细胞中1B1mRNA酶和细胞色素P4501A1的活性,参与调节肺癌细胞的新陈代谢[67]

6.2.6其他作用

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兔局部皮肤炎性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68]。大青叶煎剂对小鼠甲醛性关节炎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青叶醇沉物与颗粒剂对于二甲苯所导致的小鼠耳肿胀以及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9]

解热作用:大青叶煎剂对由霍乱、伤寒混合疫苗引起的发热有明显降温的作用(兔),降温快、毒性小[70]。大青叶醇沉物与颗粒剂对于干酵母所导致的大鼠发热以及内毒素所致的家兔发热均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71]。大青叶注射液针对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新西兰兔发热有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E3受体(EP3)mRNA的表达有关[72]。此外,大青叶有一定的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排除并缓解疼痛,有杀灭钩端螺旋体的活性[73]

6.3青黛的药理作用

6.3.1抗癌作用

2.3-吲哚醌又名靛红,是抗癌药的先导化合物。曹静[74]等在体外实验证明了2.3-吲哚醌具有抗癌细饱增殖的作用,发现2.3-吲哚醌毒性较低;抑瘤作用呈现量效关系;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为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魏云飞[75]等采用MTT方法研究靛玉红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及c-myc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发现靛玉红可以抑制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更有学者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发现青黛散能有效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及KPS评分且无明显的毒副反应。

6.3.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菌作用

色胺酮为青黛的抗真菌的活性成分,对羊毛状小抱子菌、断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紫色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癣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靛蓝具有抗病毒作用,且对幽门螺旋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好。殷津津[76]采用体外抗病原微生物实验,证明了靛红的抗微生物感染活性。

6.3.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张毅[77]等通过观察外用青黛对桥本甲状腺炎(HT)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杭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杭体(TPOAb)的影响,发现外用青黛治疗HT可提高疗效,并能有效降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杭体指标。郝微微[78]等人明确了青黛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靛玉红对UC小鼠的治疗作用,确定了其对小鼠脾脏CD4 T细胞表达的影响。

6.3.4对肾小球肾炎的作用

孙世澜[79]对家兔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复制成免疫复合物肾炎后,给予青黛治疗,结果模型动物肾小球细胞数减少,肾小球肿胀、GBM增厚、肾小球分叶、细胞外基质增多的情况均较对照组轻。钟政起[80]使用田七青黛汤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疗效甚佳。

6.3.5抗炎镇痛

李东[81]等人研究表明,青黛不同给药方式,对于不同造模方法的致痛、致炎动物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杜立阳[82]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大鼠棉球肉芽肿法和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方法研究青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研究发现青黛颗粒分别对大鼠具有抗炎、对小鼠具有镇痛作用,且镇痛作用呈量效关系。

6.3.6护肝作用

徐则海[83]等从青黛治疗白血病中得到启示,从免疫功能、核酸代谢、染色体及超微结构改变方面对青黛疗效原理探索中,发现青黛有护肝作用,病理切片证实有使坏死的肝细胞恢复,且可使谷丙转氨酶降低的趋向。闵志强[84]等研究表明青黛其有效成分靛蓝,能降低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脏损伤模型动物ALT、AST,减轻病理性损伤,有一定的保肝作用。

6.3.7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药理研究表明,靛玉红有破坏白血病细胞的作用,靛玉红最早被我国用于临床治疗白血病。潘登[85]等通过观察复方青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作用特点及不良反应,得出结论:复方青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是一种更为有效及合理的方法,值得推广。

板蓝根、大青叶和青黛都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增强免疫的药理作用。青黛没有抗病毒作用。以上有些药理作用与这三味中药的功效有着对应关系。板蓝根的清热解毒可以对应现代药理作用中的抗病原微生物、抗菌、抗病毒和抗内毒素,其凉血利咽可以对应抗炎作用;大青叶的凉血消斑可以对应抑菌、抗炎作用;青黛的泻火定惊可以对应护肝作用。

7、临床应用

7.1板蓝根在临床上的应用

7.1.1呼吸道感染

刘长江[86]将60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板蓝根颗粒,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抗病毒。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板蓝根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起效快且效果佳,病程缩短。李瑞琴[87]等以其医院出生的68例健康婴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板蓝根颗粒联合维生素C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结果采用板蓝根颗粒和维生素C联合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能明显降低小儿呼吸道感染率和感染次数。史海龙等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可初步明确板蓝根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

7.1.2甲型H1N1流感

涂波[88]等以235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应用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板蓝根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流感样临床表现恢复方面好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板蓝根治疗甲型H1N1流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磷酸奥司他韦。

7.1.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马杰[89]等将378例年龄1~5周岁的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药物预防组,对照组采用讲究个人卫生等预防措施预防,药物预防组在上述措施基础上加用玉屏风颗粒和板蓝根颗粒口服10d。结果表明手足口病二代发病率药物预防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手足口病密切接触者早期联合使用玉屏风与板蓝根预防可减少发病,达到控制二代病例,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的目的。

7.1.4流行性腮腺炎

王小红[90]在临床上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板蓝根颗粒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7.1.5乳头瘤病毒感染

张琼丽[91]采用外用壳聚糖抗菌膜联合内服板蓝根颗粒的方法对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进行治疗。结果该治疗方案疗效较佳,安全可靠,患者较为满意。

7.2大青叶在临床上的应用

7.2.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实验动物灌服大青叶煎剂,可增强腹腔液中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提高吞噬指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长期服用大青叶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均能随病情好转恢复到正常水平;原来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服靛玉红后亦可恢复正常;靛玉红还可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c者血液中AMp的含量随治疗显著上升[92]

7.2.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大青叶可减慢心率,扩张血管寥蓝叶煎服(相当生药0215)9对实验动物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用量加大作用更为明显甚至可致心脏停搏实验显示对血管有扩张作用当血管呈收缩状态时扩张作用尤为明显[93]

7.2.3上呼吸道系统

大青叶煎剂治疗流感313例,均有较好疗效,治疗21例扁桃体炎9例治愈;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05例平均退热时间为71h亦取得满意疗效[94].以大青叶配合蒲公英金银花射干黄答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有良效用大青叶合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既可煎汤口服又可用鲜品捣烂外用效果满意。

7.2.4流行性乙型脑炎

单用大青叶煎服治疗乙脑15例全部治愈平均19天体温降至正常以本品配板蓝根039再加入清热解毒凉血之品为大青叶与板蓝根合剂治愈率达96.1%[95]

7.2.5急性传染性肝炎

对急性普通型传染性肝炎效果最为显著用大青叶配合丹参郁金贯众大枣组成方药治疗23例黄疽型传染性肝炎23例其有效率达94%[96]

7.3青黛在临床上的应用

7.3.1治疗皮肤及粘膜疾患

经过抗真菌试验[97],色胺酮对羊毛状小孢子菌、断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紫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红色癣菌、絮状表皮癣等7个皮肤病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因此,青黛及其制剂最常见的临床应用是治疗银屑病;其次是治疗各种类型的湿疹,如肛门湿疹、婴儿湿疹、慢性湿疹和顽固性湿疹等;另外,青黛伍用其他中药还可以治疗婴幼儿胎毒、带状疱疹、黄水疮、玫瑰糠疹、神经性皮炎、肠造口周围皮炎、手足癣、骨折所致张力性水泡、体表慢性溃疡(如褥疮、烧伤后期溃疡、小腿慢性溃疡等)、脓疱疮、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乳头皲裂、肛门瘙痒症、肛门尖锐湿疣、会阴皮肤粘膜溃疡、过敏性紫癜、疥疮、龟头溃疡等,并能促使久治不愈的创面愈合。总有效率为92.13%。

7.3.2治疗耳、鼻、喉及口腔疾病

青黛的复方制剂可治疗各种类型的口腔炎症,如疱疹性口腔炎、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婴幼儿口腔炎、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剥脱性唇炎、智齿冠周炎、干槽症等,以及对牙活髓的保存治疗;还用于治疗食管炎、腮腺炎、鼻疳、外耳道炎和化脓性中耳炎、咽炎与咽喉肿痛等。张艳[98]等用复方青黛散外敷于患部,加服清热解毒制剂,早期治疗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患者64例,除有4例治疗无效形成脓肿,施切开引流术后痊愈外,其余60例患者均在治疗3~5d后痊愈或症状减轻。赵岩[99]等采用清热燥湿验方,自拟冰黛散(黄连、青黛、冰片等)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1例,总有效率达97.5%,疗效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P

7.3.3治疗呼吸系统疾患

含有青黛的中药制剂可治疗时令咳嗽、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咯血、小儿肺炎、病毒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和慢性肺心病的急性发作,并有化痰作用。邓祖洪[100]用自拟的桑菊竺鼠汤(桑叶、菊花、杏仁、连翘、桔梗、芦根、黄芩、竺黄、牛蒡子、青黛)治疗时令咳嗽,咳嗽痰多、声重加胆南星、半夏、陈皮;咽痒加荆芥、地肤子;干咳少痰加诃子、紫菀、款冬花,共治疗212例,疗效满意。陆德海[101]等采用加味黛蛤散(青黛、蛤蚧、海蛤壳、麻黄、蚤休、三七)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60例,总有效率85%。史锁芳[102]等观察了黛芩化痰丸(由青黛、黄芩、海浮石、橘红等14味中药组成)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0例,结果总有效率97.5%,显效率75%,均高于祛痰灵糖浆(P

7.3.4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体外抗菌活性实验证明[103],青黛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现在,青黛配合其他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乙型肝炎、急性传染性肝炎、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淤胆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并可治疗小儿虚寒腹泻、上消化道大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to 放射性直肠炎等。

7.3.5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青黛已用于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如滴虫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外阴及阴道湿疹、宫颈糜烂等,并可治疗外阴感染性溃疡、肾小球肾炎及肾炎性血尿。李新华用珠黛粉治疗宫颈糜烂338例,穆俊英等用青黛散治疗妇科炎症(滴虫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68例,林奕逸[104]用青黛散治疗妇女外阴、阴道湿疮23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7.3.6其他

动物实验表明,以青黛为主药的复方青黛片有明显的抗戊四氮惊厥作用,能增强硫喷妥钠的麻醉和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还具有一定程度的镇痛效能。因此,复方青黛制剂在临床上还用于治疗癫痫、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三味中药均对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有一定的作用。不同的是,大青叶和青黛可用于皮肤治疗一些皮肤病;大青叶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可减慢心率,还对乙型脑炎和急性传染型肝炎有较为显著的疗效;青黛可治疗各种类型的口腔炎症,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也有满意的疗效。

8、小结

关于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的处方有很多,在临床上也发挥着较好的疗效,因此,我们可以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技术,挖掘含有板蓝根、大青叶、青黛其中一味或两味以上处方在临床应用上的治疗规律,分析出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的常治病症及使用方法。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以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等为关键词,系统检索收录在《中国药典》中的中成药处方和1980年1月-2018年12月公开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医药在线数据库(TCM)和PubMed中的关于板蓝根、大青叶、青黛临床研究文献。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和整理后建立中处方数据库。采用Matlab2014a软件对数据进行节点度及配伍分析,运用Gephi9.1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绘制复杂网络数据分析示意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三种同源中药的特点和用药的规律。为接下来研究其成分和功效的比较关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清顾观光重辑.神农本草经[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唐慎微.经史证类大观本草[M].柯氏重校椠印重刻,政和6年,草部上品之下

[3]苏敬.新修本草[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5]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明.撰人未祥.小儿卫生总微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7]楼英.医学纲目[M].世界书局.1937.

[8]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9]宋.庞安时著.王鹏,王振国整理.伤寒总病论[M].人卫2007.

[10]张介宾.景岳全书[M].卷48-49.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1]苏敬.新修本草[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2]王翃.握灵本草[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M].2012.

[13]宋卢多逊,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M,合肥:安微科技出版社,1998:215

[14]宋寇宗奭,本草衍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卷十

[1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6,05:295(草部16卷,蓝淀)。

[16]张剑光,陈明,何敏,马小兵,张志锋.板蓝根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J/OL].中药材,2019(02):361-364[2019-03-22].https://doi.org/10.13863/j.issn1001-4454.20

19.02.27.

[17]黄慧,倪峰,郭丹,张月芬,鄢雪梨,饶雪娥,叶桦珍.基于UPLC指纹图谱的青黛提取工艺评价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34(04):533-537.

[18]闫峻,刘舒,李伯平,刘志强,郭冬发.复方板蓝根颗粒APCI-MS指纹图谱及化学成分的LC-APCI-MSn研究[J].质谱学报,2017,38(03):320-327.

[19]叶桦珍,黄慧,黄建凡,陈咏,鄢雪梨,饶雪娥,倪峰.建青黛U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鉴别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2016,25(04):6-13.[5]杨欣.异地板蓝根和大青叶基因组DNA指纹图谱的建立[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20]王荔青,林楠,李新雄,杨步青,李清禄.建青黛高效液相特征指纹图谱研究[J].海峡药学,2010,22(06):98-101.

[21]郑岸冰,杨天鸣,孙晓露.板蓝根颗粒的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分析[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7(06):75-78.

[22]刘瑞,刘志刚,李磊,任冲,袁波,李发美.复方大青叶注射液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13):1059-1062.

[23]孙国祥,慕善学,侯志飞,刘晓玲,孙毓庆.大青叶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研究[J].分析化学,2005(06):853-856.

[24]吕红,吴雅红,陈立明.板蓝根颗粒UV指纹图谱的识别[J].中成药,2005(02):5-7.

[25]清.张秉成,校注,张效霞.本草便读[M].学苑出版社.2010.

[26]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7]陶弘景.名医别录[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8]苏敬.新修本草[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9]张介宾.景岳全书[M].卷48-49.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30]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

[31]宋卢多逊,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M,合肥:安微科技出版社,1998:215

[32]明.陈嘉谟.本草蒙荃[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

[33]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4]赵桐.本草经述义[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5]张璐.本草逢原[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36]马俊梅,板蓝根的现代药理及临床新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6):64-66.

[37]胡晓燕,刘明华,孙琴,等.板蓝根抑菌活性部位的谱效关系研究[J].中草药,2013,44(12):1615-1620.

[38]LiaoH,LuM,ChangH,WeiC,etal.EffectsofHerbalMedicinalFormulasonSuppressingViralReplicationandModulatingImmuneResponses[J].AmJChinMed,2010,38(1):173-190.

[39]XiaoP,YeWY,ChenJW,etal.Antiviralactivitiesagainstinfluenzavirus(FM1)ofbioactivefractionsandrepresentativecompoundsextractedfromBanlangen(RadixIsatidis)[J].JTradChinMed,2016,36(3):369-376.

[40]孙惠惠,邓巍,占玲俊,等.板蓝根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小鼠的作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20(7):53-55.

[41]李闻文,施凯.板蓝根在体外对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作用[J].临床医学研究,1994(3):55.

[42]左娅,朱慧娟,刘军,等.板蓝根多糖抗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的实验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3,28(3):267-269.

[43]李友,马莉,沈芃,等.板蓝根三氯甲烷提取部位抗内毒素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46(10):741-744.

[44]李敬,刘云海,汤杰,等.板蓝根中水杨酸的抗内毒素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0):1349-1351.

[45]陈凯,窦月,孟凡刚,等.板蓝根抗炎作用有效部位初步[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6):200-203.

[46]卫琮玲,闫杏莲.板蓝根的抗炎作用[J].开封医专学报,2000,19(4):53-54.

[47]薛瑞,章激,曹军华,等.板蓝根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医药导报,2012,18(9):94-96.

[48]侯华新,黎丹戎,秦箐,等.板蓝根高级不饱和脂肪组酸体内抗肿瘤实验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3):156-158.

[49]梁永红,侯华新,黎丹戎,等.板蓝根二酮B体外抗癌活性研究[J].中草药,2000,31(7):531-533.

[50]ZhangLT,QiuSC,LJH,etal.Theinvitrogrowthinhi-bitioneffectofIsatisindigoticaFort.[J].LishizhenMedMaterMedRes(时珍国医国药),2002,13(5):283-284.

[51]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8.

[52]张连同,邱世翠,吕俊华,王志强,邸大琳.大青叶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5):283-284.

[53]方建国,胡娅,汤杰,王文清,杨占秋.大青叶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活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7):1343-1346.

[54]乔传卓.大青叶类药材的研究概况[J].中药材,1986,5:41.

[55]HandleyPM,MuecklerM,SiegelNR,CiechanoverA,SchwartzAL:Molecularcloning,sequence,andtissuedistributionofthehumanubiquitin-activatingenzymeE1.ProcNatlAcadSciUSA88:258262,1991

[56]JentschS:Theubiquitin-conjugationsystem.AnnuRevGenet26:179207,1992

[57]JacksonPK,EldridgeAG,FreedE,FurstenthalL,HsuJY,KaiserBK,ReimannJD:TheloreoftheRINGs:Substraterecognitionandcatalysisbyubiquitinligases.TrendsCellBiol10:429439,2000

[58]刘盛,陈万生,乔传卓,郑水庆,曾明,张汉明,宋赵军.不同种质板蓝根和大青叶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3):204-206.

[59]喻淑庆,陈湘漪,余凌.大青叶提取物抗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的体外实验研究[J].医药导报2008,4(27)394-396.

[60]邓文龙.中药的抗内毒素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4(3):59-63.

[61]王寅,乔传卓.异地栽培大青叶和原栽培品种的抗内毒素作用比较[J].中草药,2000,31(3):212.

[62]刘云海,李清香,石玉梅.大青叶抗内毒素实验[J].中药材,1994,17(6):36-38.

[63]方建国,施春阳,汤杰,王文清,刘云海.大青叶抗内毒素活性部位筛选[J].中草药,2004,35(1):60-62.

[64]马立人,顾定伟,张淑杰,等.大青叶水煎剂调节小鼠免疫细胞分泌IL-2、TFN-α的体外研究[J].陕中医,2003,31(8):212.

[65]赵红,张淑杰,马立人,顾定伟.大青叶水煎剂调节小鼠免疫细胞分泌IL-2、TNF-α的体外研究[J].陕西中医,2003,23(8):757-758.

[66]张淑杰,赵红,顾定伟,马立人.大青叶水煎剂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109.

[67]杨明炜,李鸣真.热毒清的拆方研究-体内及体外对内毒素的影响[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6,25(5):392-394.

[68]田代华.实用中药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3.

[69]史国举,张杰.大青叶醇沉药理作用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报,2006,21(4):15-16.

[70]田代华.实用中药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3.

[71]史国举,张杰.大青叶醇沉药理作用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报,2006,21(4):15-16.

[72]董军,裘晟,谢新华,潘锐,唐红梅,陆大祥.大青叶对IL-1β作用下兔下丘脑EP3mRNA表达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23(1):42-45.

[73]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精选本(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05-708.

[74]王蕾,曹静,鞠传霞,张婷婷,邵伯芹,岳旺.2,3-吲哚醌抗肿瘤作用研究[J].中国药理学报,2007(08):1052-1056.

[75]魏云飞,苏健,邓仲磊,朱辰,袁琳,卢子杰,朱清毅.靛玉红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5,21(09):788-791.

[76]殷津津.靛红抗病原微生物研究[D].青岛大学,2013.

[77]张毅,张敏.青黛对实验性自身免疫甲状腺炎大鼠TGAb、TPOAb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09):77-80.[78]郝微微,温红珠,李佳,历娜娜.青黛、靛玉红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脾脏CD4~ T细胞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06):402-403.[79]孙世澜,刘晓城,汪琼玲,黄寿珍,易惠萍.脉络通和青黛治疗家兔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5(02):115-118.[80]钟政起.田七青黛汤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36例临床小结[J].新中医,1996(S1):59-60.[81]李东,武彦舒,王灿,孙琴.青黛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3):137-140.[82]杜立阳,刘悦,宗士群,李东安,赵金明,张艳玲.青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05):75-76 94.[83]徐则海,陈瑞娴.单味青黛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二例报告[J].新医药通讯,1977(06):35 9.

[84]闵志强,陈科,李亚丽,柯玥珺,张怀莉,张廷模,杨明.青黛配方分散片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大鼠原位灌注试验[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26(04):38-40.[85]时新颖,潘登,郑顶运,黄明.复方青黛、ATRA与化疗交替治疗缓解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04):317-318.

[86]刘长江.板蓝根颗粒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2,8(3):82-83.

[87]李瑞琴,柴尔刚,全昕,等.板蓝根颗粒联合维生素C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5):6921-6923.

[88]涂波,聂为民,丁鹏鹏,等.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板蓝根颗粒治疗甲型H1N1流感疗效观察[J].武警医学,2013,24(6):465-470.

[89]马杰,牛占田,崔宁,等.玉屏风与板蓝根联合应用预防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5):23-24.

[90]王小红.板蓝根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杂志,2018,15(1):101.

[91]张琼丽.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应用外用壳聚糖抗菌膜联合内服板蓝根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94-96.

[92]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大青叶及其所有效成分靛玉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华内科杂志197918(2)83

[93]山东中医学院药理研组大青叶的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60(11):52

[94]孔繁林大青叶合剂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50临床报告延安医药.1984(2)28

[95]福建中医研究腕所大青叶煎剂治疗乙型脑炎51例观察小福建中医药1965(4):1

[96]霍秀英大青叶合剂治疗黄疸型肝炎32例陕西中医.1985.5):222

[97]李清华,金继曙,种明才,等.青黛抗真菌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83,10(10):8-9.

[98]张艳,李喜红,牛志英.复方青黛散为主治疗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64例[J].中医研究,1999,2(3):41-43

[99]赵岩,赵博,成新莲.冰黛散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1例[J].陕西中医,1994,15(2):61.

[100]邓祖洪.桑菊竺鼠汤治疗时令咳嗽212例[J].四川中医,2001,19(5):43.

[101]陆德海,段景文,姜光明.加味黛蛤散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60例[J].陕西中医,1995,16(10):43

[102]史锁芳,韩树人.黛芩化痰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成药,1997,19(3):20-22.

[103]杜平华,朱世真,吕品.20种中药材对幽门螺杆菌体外抗真菌活性的研究[J].中药材,2001,24(3):188-18

[104]林奕逸.青黛散治疗妇女外阴阴道湿疮23例[J].福建医药杂志,1998,20(5):147.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4. 工作计划

2022年2月-3月 完成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的相关资料文献的查阅;制定实验方案,书写开题报告。

2022年3月-4月 按既定实验方案进行处方分析、含量的测定

2022年4月-5月 整理实验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论文的撰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难点与创新点

1、首次将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进行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对比,并建立网络关系图

2、首次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分析同时测定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的靛蓝、靛玉红生物碱类成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