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语言行动减少或持续显著的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的兴奋和过分警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综合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抑郁性神经症的患病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抑郁症发病的诱因复杂,涉及遗传、早期发育和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SFG是苦豆子中重要的黄酮成分,鉴于苦豆子在抗炎及神经元方面的作用,引申出是否在抑郁症方面也有影响。本研究旨在观察苦豆子中SFG对抑郁小鼠模型的疗效及其对海马神经元再生与IL-lβ、IL-6、NF-κB和TNF-α转录水平的影响,从神经发生与细胞因子变化水平方面,来了解SFG潜在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从而为这一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2. 文献综述
苦豆子中SFG抗抑郁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抑郁症是全球性的精神问题,发病率也随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而日益升高。抑郁症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精神疾病,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抑郁症由多方面因素导致,机制也复杂多变,中药中许多抗抑郁成分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有学者对苦豆子的成分、药理作用等做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苦豆子中的黄酮成分(SophoraflavanoneG,SFG)可能具有抗抑郁作用。本文通过综述抗抑郁的机制,进一步探讨苦豆子在抗抑郁方面的作用。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4. 工作计划
2016.1.62016.2.14选定题目,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总结与本研究方向相关的成果,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预实验;
2016.3.12016.3.28进行小鼠抑郁造模,分组给药等动物实验,并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2016.3.292016.4.2将各组小鼠处死,分别取脑部的海马,前额于-80℃冻存;
5. 难点与创新点
抗抑郁药自从50年代问世以来,发展较快,主要通过影响各种神经递质而起作用,虽已有40多年之久,但仍不能真正治愈抑郁症。随着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目前己提出了许多新的发病机制,在此基础上抗抑郁药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的存在,客观上让临床医师有了更多更合理的选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抗抑郁药的毒副作用仍然很明显,不利于长期服用。因此,寻找新型、低毒、有效的抗抑郁药仍十分必要。现在已有从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这将是抗抑郁药的一个发展方向。栀子具有抗抑郁作用,故可进一步深入探讨苦豆子中单体SFG的抗抑郁及其分子机制。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