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
在当今社会,女权问题备受关注,不断向前发展。女权主义作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整个西方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它冲击和改变了西方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学、语言等。女权主义在八十年代后期被介绍到中国,形成一股不小的潮流,随着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北京的召开,这一潮流便达到了高峰。改革开放后,不仅许多女权女权主义书籍被介绍到中国来,而且许多大学成立了“妇女文化于性别研究中心”,女权主义思想通过高校教育传播开来。1990年代后,女性学教材逐渐增多,至此女权主义的各个学科得以建立,开始用女权主义的思想与方法进行分析,可以说女权主义是从高校走出来的。
目的: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旨在以某高校为例,探析当代大学生的“女权”意识,从而了解其对于女权主义和两性关系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对的建议,改善部分男女对立的极端女权主义思维,促进良好的“女权”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树立,进而促进良好的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消除女权主义造成的不良社会现象,使女权主义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女性主义(Feminism)是来自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概念,我国最早开始研究女权主义的李银河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观点、斗争模式、思想碰撞进行了系统梳理。《中国妇女百科全书》中将女性主义界定为是西方19世纪到20 世纪60 年代前流行的妇女运动理论和妇女基本观;女权主义则被定义为“男女平权主义”,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要求结束妇女的从属地位,主张男女两性平等,是资产阶级妇女运动的主要理论基础。这是国内对西方女权主义最权威也是最早的解释。宋少鹏(2011)认为:“女性主义”对“女权主义”的小心替换,是希望试图消解“权”(特别是“权力”)所蕴含的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抗性。杨希(2008)系统论述了女权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理论并对这些理论作了简要解释,主要包括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虽然女权主义流派众多,但是有一个共同点目标就是消灭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郭爱妹(2004)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高度全面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历史逻辑与实践,揭示女性主义对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和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蕴涵。朱颜(2009)概述了中国女性在参政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和婚姻生育权等方面与男性存在的较大差距,并分析了差距存在的原因。综上所述,我国对女权问题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较少应用在实践中。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在论文准备前期,搜集有关女权主义、大学生女权意识的相关资料,包括著作、论文、统计资料等,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女性权利的论述的阅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主要研究过程由文献查阅、调查问卷编制、调查数据收集、分析和结果总结等方面构成。
5. 参考文献
曾艳兵.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意识[J].台州师专学报,1997(01):16-24 36.DOI:10.13853/j.cnki.issn.1672-3708.1997.01.004.
李银河. 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24.
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M].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