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现实意义:
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2.44亿人。如此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城市流动人口有着更高的犯罪率和受害率,且这一现象与流动人口普遍较差的居住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住房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发展的必需生活资料,居住水平也是其城市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的重要决定因素,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保障其住房需求,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必要过程。因此研究流动人口的住房负担问题,对提高流动人口城市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实现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21世纪以来,中国大规模流动人口在为城市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流动人口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住房问题。考虑到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本文对国内外的流动人口住房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总结梳理,首先介绍流动人口的界定和总体的居住现状,随后阐述国内外对住房负担的研究,并指出在住房负担的度量上国内外存在差异,最后归纳梳理出流动人口住房负担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影响流动人口住房负担的因素;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作为一个中国特有的现象,对其的界定,国内学界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即流动人口必须包含跨越一定地理范围和户籍不随之迁移这两个要素(吴瑞君,1990)。在具体统计工作中,流动人口的界定也随着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而不断完善。国家统计局在第三、四次人口普查中对流动人口的定义,关注的是“跨县”的地理标准和“一年以上”的时间时间标准,考虑到其无法统计未满一年的流动人口,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查时,国家统计局将标准改为了“跨乡、镇、街道”和“半年以上”。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延续了之前的标准,进一步对城市内部的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进行了区分。在最新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被定义为:居住地与户籍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这是基于我国国情具有统计实践意义的流动人口定义。
2. 住房负担。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22-07-01至2022-11-01 确定选题,检索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
2、2022-11-02至2022-12-11 确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5.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8.
[2] 程建新,刘军强,王军.人口流动、居住模式与地区间犯罪率差异[J].社会学研究,2016,31(03):218-241 246.
[3] 杨巧,杨扬长. 租房还是买房——什么影响了流动人口住房选择?[J]. 人口与经济, 2018, 231(6): 101-11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