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项目立足于当前养老服务需求升级的现状,对“抱团养老”意愿及背后可能因素加以研究和探讨,对这一有价值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20世纪末迅速跻身老龄化国家队列,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在悄然变化,老年人更加关注的自身情感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面对中国日益严峻的养老环境以及养老观念升级的情况,“抱团养老”这一新兴养老模式也越来越为公众关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了解现有的“抱团养老”状况,并明确“抱团养老”在国民养老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再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现有民众的真实养老需求以及对“抱团养老”意愿度情况,即居民想要什么样的养老生活,以及“抱团养老”多大程度上符合这种预期,是否会考虑采取“抱团养老”的养老模式。最后通过数据的清理和分析,发现“抱团养老”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并分析其可行性,为“抱团养老”的社会价值提供完备建议。 二、关键问题 (1)居民的真实养老需求探究 虽然各个网站上有很多结论供我们研究,但不能够反映当下居民对养老的直观感受。所以本项目将进一步采用PPS的抽样方法,选取南京市中五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展开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并基于对相关专家的采访,研究现阶段居民的真实养老需求。 (2)居民是否有愿意采取“抱团养老”的养老模式的研究 基于理论研究、数据分析,从个体与子女两个维度入手。从个体角度,将从其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现状、满意度、养老现状或预期等问题出发,探寻抱团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从子女角度,将从其对于抱团养老的看法、是否支持父母的养老意愿来出发,探究代际关系对于抱团养老意愿的影响。 (3)研究分析“抱团养老”的可行性 分析当前“抱团养老”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结合经济、政策维度分析其可行性,同时为如何完善这一模式提出完备建议。 三、写作提纲 一、抱团养老的概述及研究意义 1、调研背景 2、抱团养老的概念界定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调研目的及意义 二、抱团养老意愿度实证分析 1、数据介绍及变量设定 2、影响抱团养老发展因素的因子分析模型 3、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 三、抱团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1、抱团养老的了解及认知程度 2、抱团养老的优劣势分析 3、抱团养老的偏好分析 4、养老方式比较 四、结论与建议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抱团养老”这一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老年人如何养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陆丽敏,2018)。譬如,周永建等(2018)通过对欧美国家典型养老案例的分析借鉴,认为“抱团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是对我国养老体系的一次大胆创新和有益补充。纪建平等(2017)的研究表明,“抱团养老”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而任炽越(2017)表示社会各方面都应该积极扶持“抱团养老”的发展。此外,“抱团养老”的实施和推广过程也备受学者的关注,譬如刘景瑶(2016)认为,“抱团养老”的全面推广还需要政府提供物质与政策支持,张超康(2017)提出“抱团养老”需要社会工作介入的建议。何茜(2018)通过分析国内外互助养老模式,提出可借鉴国外经验,完善互助养老机制,冯叶露(2019)则综合分析了国内农村和城市“抱团养老”的实例,指出其在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持续性上还存在一些阻力。孟凡丽(2017)对已经存在的抱团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抱团养老”的三种主要模式并提出资金机制、管理机制、约束机制等建议。胡扬名等(2019)以文献回顾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城乡中老年人对于“抱团养老”的参与意愿、基本特征及具体影响因素的联系,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一系列完善措施。
二、国外研究现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项目基于对“抱团养老”现行相关研究的回顾,以南京市为考察区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南京市民对抱团式养老的看法,同时采用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法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分析城市人群对“抱团养老”的参与意愿度与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联系。
最终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撰写报告进行反馈。
5. 参考文献
[1]胡扬名,张媛媛.城乡中老年人参与“抱团养老”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09).
[2]张丽,毕红霞.基于SEM的农村互助养老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8(12).
[3]青连斌.“抱团养老”的利与弊[J].人民论坛,2018(0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