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组播技术实现了IP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提高了应用程序的效率,改善了网络的性能.但是目前这些应用大多只能在小规模的网络中实施,并且局限于特定的组播域内。
如果要在Internet上或者大规模的网络上进行应用,网络必须划分为特定的域,并解决域间组管理加入和组播数据转发问题。
因此,跨域组播技术,即广域组播路由协议的实现研究,受到网络设备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的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1、关键问题:①RP跨域问题:不能及时得知源点的存在:PIM是IGP、跨域的组播路由信息传递、成员关系报告的开销:RP在域外;②IGMP/PIM-SM/MSDP结构的问题:对周知资源的处理效率不高、缺乏访问控制、地址分配上缺乏冲突控制;③BGP4的多协议扩展:MBGP对BGP-4进行了多协议扩展之后,不仅能携带IPV4单播路由信息,也能携带其它网络层协议(如组播、IPV6等)的路由信息。
MBGP 可以说是增强版的携带 IP 组播路由的 BGP;④MSDP的基本思路:每个域都拥有自己的RP,通过合作实现跨域的组播数据传输;支持MSDP的组播域彼此之间通过TCP连接建立对等关系,形成一个互联的拓扑,以发现各个域中存在的组播源点;MSDP通过 RP将多个PIMSM组播域连接起来这些RP相互不依赖;⑤当RP发现一个新源点时,要构造一个SA(Source-Active)报文给其所有的MSDP对等者,为了控制组播会话的数量和流量,源点所在域的RP可以根据政策定义对SA通告进行过滤。
2、难点:跨域组播信息容易受到网络拓扑和路由变化的影响。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组播的历史与发展(1)IP组播 1988年Deering提出了将组播的功能机制增加到数据网IP层的组播实现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称为 IP组播(IP multicast)。
IETF RFC1112对IP组播的业务提供的方式和形式进行了描述和定义[1],被看成是IP组播的标准业务模型的定义。
标准IP组播业务模型定义了主机和路由器IP层应有的功能机制和上层所看到的组播业务的形式[2]。
4. 研究方案
本课题采用实验研究法研究网络通信的在开放的公共网中的虚连接中的可驳、安全传输,在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认证性、保密性的同时,通过MSDP网络架构为主体的设计为不同运营商网络之间用户提供高效、稳定、可靠的信息传输。
1、研究方案如下:①查阅并阅读大量文献, 掌握并分析研究跨域组播的应用与发展概况,并完成与设计有关的英文资料的翻译;②采用实验法,采用MSDP的方式,系统总体设计,从需求分析开始,建立一个能保证数据隔离性、可扩展性、稳定性和低延时性以及安全商效的网络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对跨域组播的关键技术及重要协议做重点研究。
本文研究通过GNS3伤真平台搭建拓扑,采用思科系列路由器、交换机、windows sever2016进行配置与实验。
5. 工作计划
22022-2022-1学期:第15-16周:完成选题,查阅相关中英文资料;第17周:与导师沟通进行课题总体规划;第18-19周:导师下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根据导师的要求进行外文翻译,列出开题报告大纲,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2022-2022-2学期:第1-2周:提交开题报告,并进行课题的需求分析;第3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系统分析;第4周: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第5周:域内拓扑设计,域间设计,中期检查;第6周:整体设计,并根据中期检查的结果进行整改,并向导师汇报毕业设计进度。
第7周:调试配置代码,提交论文提纲给指导老师审阅,在指导老师审阅通过之后,按照提纲撰写毕业论文初稿;第8周:继续撰写毕业论文初稿;第9周:对撰写的毕业设计报告(论文)进行严格检查,在导师指导下,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并打印装订成册;第10周:提交报告论文终稿及合格的论文检测报告、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装袋;第11周:审查论文检测报告、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完成论文的评阅,根据评阅意见进一步优化论文;第12周:筹备毕业答辩相关事宜,制作参加毕业答辩的演示课件;第13-14周:参加毕业答辩,并提交全部文档和成果材料。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