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顺差与M2/GDP比率的关系开题报告

 2023-01-18 09:04: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以年均20%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从1990年起,除1993年外,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1990-2005年,累计顺差达3977.5亿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计顺差额为2291.7亿美元,2005年为1018.8亿美元,创历史记录。国际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顺差仍达到615亿美元,超过2005年水平。

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称为货币化率,即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通常认为,这一指标比例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深度。随着贸易顺差持续增加,中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货币化率也由1978年的31.8%上升到2012年的187.58%。基于宏观经济学基本模型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差额与货币供给相互作用。对外贸易差额对广义货币供给、流通中现金具有显著的影响,贸易差额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义货币的变化。

把握好贸易顺差是使得我国经济金融深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的关键。深入理解贸易顺差与货币化率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达。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我国经济金融化取得世界瞩目的高速发展,贸易顺差对与经济金融深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收支差额对一国货币化率产生影响。我国贸易顺差迅猛增长,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而与此同时,我国货币供给量也出现了迅猛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广义货币供给M2增长较快。贸易顺差与货币供给之间具有长期变动趋势。

分析贸易顺差对货币化率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发现我国经济金融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选择何种发展的政策选择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以下是对我国贸易顺差提出的对策建议:

1、正确理性地看待贸易顺差。

2、抓住招商引资不动摇,积极发展加工贸易不动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研究:

McCallum(1989)认为,RBC理论已经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关键经验规律的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营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存在与长期趋势不同的短期经济背离。Backus(1994)将其扩展到开放经济模型,经过研究分析发现,贸易顺差与M2/GD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国内学者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 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阐述贸易顺差对M2/GDP影响的理论分析,进行实证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吴瑛,《浅析我国贸易顺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现代经济信息, 2013年13期

[2]白凡. 中国对外贸易差额与货币供给关系研究2013

[3]张二震马野青,《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