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2023-01-16 09: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以及广泛的应用,互联网金融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而迅速发展起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余额宝、阿里小贷等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蓬勃发展,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的冲击已经显现出来,未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不断壮大,将会与商业银行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甚至由此改变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格局,因此,了解、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成为必要,尤其是作为金融业之首的银行业如何积极应对以及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监管,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为研究选题,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该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史,对比中美两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以及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对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互联网金融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并促进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国外政府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做法,就如何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降低到最小化以及商业银行如何与互联网金融形成共生和竞合的生态进行了探讨。解决的问题:

1、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美国作为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国,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业务模式以及存在的风险。对比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业务模式,为下一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银行业的影响打下基础。 3、互联网金融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对金融业的影响,尤其是对金融业创新带来了那些新鲜因素。 4、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经营理念、经营模式、服务模式等的冲击,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 5、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结合我国国情从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战略,拓展业务渠道创新业务流程等方面为商业银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Hengetal(2007)认为,如今互联网金融贷款业务 P2P 快速增长的原因是整个社会资金总量增大和流动性需求旺盛。 Schenone (2004)、Freedman et al(2008)主要是对 P2P 模式的社会网络性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其优势是可以降低贷款利率,因此与传统金融中介相比贷款成本相对较低。Chircu 和 Kau man (2000),Sunday Telegraph(2006)的观点是网络贷款平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审核,同时还提供更低的利率,因此更吸引那些被银行遗漏的中小投资者。 Rainer Bo hme 和Stefanie Po tzsch(2010)研究网络贷款中信用风险的把控问题。国外为减少信用风险,对于无担保的贷款,要求借款人必须在三年以上未出现道德风险。国内研究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4):不会取缔余额宝,对余额宝等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会更加完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2014)在 2014 年的#8220;两会#8221;上指出:要支持和容忍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创新行为,同时也将适当采取措施对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加以引导和防范。目前,市场对余额宝等金融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有很多议论,主要针对相关产品可能带来的流动性以及价格波动等风险。为此,人民银行会进一步关注市场变化。姚文平(2014)从互联网金融本身以及互联网融资、销售平台、理财、证券、银行、保险、战略、监管和未来前景等角度,全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突破性进展,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中,金融业要冷静应对,既要看到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的冲击,也要看到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的推动作用,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要借助互联网金融形成战略联盟。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美国作为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国,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业务模式以及存在的风险。对比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业务模式,为下一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银行业的影响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对金融业的影响,尤其是对金融业创新带来了那些新鲜因素。 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经营理念、经营模式、服务模式等的冲击,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 第五部分提出了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结合我国国情从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战略,拓展业务渠道创新业务流程等方面为商业银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5. 参考文献

[1]李广明,诸唯君,周欢. P2P 网络融资中贷款者欠款特征提取实证研究. 商业时代,2011 [2]苗晓宇. 网络 P2P 信贷 . 甘肃金融,2012 [3]莫易娴. P2P 网络借贷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4]吴晓光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客户权益保护.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5]吴晓,曹一. 论加强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 南方金融,2011[6]谢平,尹龙. 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 经济研究,2001[7]辛宪. P2P 运营模式探微. 商业研究,2009[8]杨新求. 我国 P2P 网络借贷运营模式简析. 知识经济,2012[9]尤瑞部分,张晓霞. P2P 在线借贷的中外比较分析--兼论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发展评论,2010 [10]张娜. P2P 在线借贷研究述评. 经营管理者,2010[11]张玉梅. P2P 小额网络贷款模式研究. 生产力研究,20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