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产业全球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当前经济新常态情况下发展的一个主旋律。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总体水平还不高,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高,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不低,然而发展水平却不高,第一产业发展出现滞后,急需逐渐进行产业结构改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南亚和中亚期间,先后提出了了建设#8220;新丝绸之路经济带#8221;的构想和构建#8220;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8221;的重大倡议,经过2年来的不断的完善和调整,这两个构想逐渐发展成为了#8220;一带一路#8221;战略。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目前中国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等问题,都可以通过#8220;一带一路#8221;战略解决。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互动,把国内多余的生产力预支给其他落后的国家,可以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因此,我们应抓住#8220;一带一路#8221;战略带来的机遇,并且正视转型的压力,政府和相关人员采取多元化措施,积极响应并且融入这一国家战略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从17、18世纪开始就产生了产业结构方面的思想萌芽。Adam Smith(1776)的理论为产业结构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他提出要#8220;增加国民财富就要提高经济结构的效率,而提高经济结构的效率又首先依赖于分工的发展#8221;。美国著名经济学家A.O.Hirschman(1958)在《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中提出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他认为在有限的发展条件下,应当将有限的发展资本和资源集中起来投入某些重点行业,以带动其他行业发展,使资源最大化地发挥它的作用。筱原三代平在他的《产业结构论》中第一次提出如何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并提出两个基准,即生产上升率基准和收入弹性基准,随后日本政府又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
1990年开始起,有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国家之间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这几年来对于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开始出现。 我国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研究非常多,毛健(1999)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适应性,提出了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郭克莎(2001)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他认为,我国第二产业在总产值中比重较大,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相对较低,并建议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蒋昭侠(2005)以产业结构理论为指导,结合产业结构转化机制,探讨产业结构变动调整的发展战略;还有的侧重于如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以使三次产业发展之间关系合理化,有的侧重于如何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以缓解#8220;瓶颈#8221;产业的制约。苏杭(2015)提出#8220;一带一路#8221;战略为经济新常态下化解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提供了新路径,成为我国加速经济空间格局优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环。乔木(2015)推测,实施#8220;一带一路#8221;战略,不仅会给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平台,也有利于我国产业机构改革,实现经济转型。
总而言之,国内外专家学者紧密结合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围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行了若干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的实施做了大量的论证。然而也有不足之处,国内学者对现有产业结构中不合理的现象形成的根源并未做太多思考,对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各级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未做太多考虑。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关于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在国外也几近销声匿迹了。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5日-12月28日 阅读大量资料并选取有用资料待用,积累最新信息;
2022年12月28日 上交详细的论文提纲,等待老师的指导意见;
2022年1月23日-4月23日 写初稿;
5. 参考文献
[1] 沈坤荣,徐礼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进展、阻力与对策[J]. 学海,2014,1:91-99.
[2] 张其仔,李颢.中国产业升级机会的甄别[J].中国工业经济,2013,5:44-56.
[3] 张可云,蔡之兵.全球化4.0、区域协调发展4.0与工业4.0--#8220;一带一路#8221;战略的背景、内在本质与关键动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 87-9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