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自组装多肽药物结合物组装机制的的基础上,设计合成出了具有逐级分步组装的阿霉素多肽结合物(Doxorubicin peptide conjugat,DPC), 系统表征了DPC的最佳吸收波长、临界聚集浓度等理化性质。
通过检测DPC溶液粒径随时间的增长曲线考察了所设计合成的DPC的自组装能力,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考察了组装过程中形貌的变化。
进一步研究了自组装体系中的组装驱动力与组装形貌的关系。
2. 文献综述
自组装多肽药物结合物设计及应用研究摘 要将自组装多肽与不同药物相结合作为一种新剂型,可以有效的改善药物的溶解性、毒性及选择性,通过合理设计不同多肽序列,可以组装成各种具有不同性质的多肽药物结合物。
不同的多肽序列组装而成的多肽药物结合物具有不同的应用,在生物医药材料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本综述将具体阐述自组装多肽的组装机制、多肽药物结合物链接键设计以及多肽药物结合物对被载药物性质的改变,并对多肽药物结合物不同形态的纳米结构应用做出一定的介绍,对未来的多肽药物结合物的发展提出一定的展望。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1.DPC的合成:KIGLFRWR纯品与盐酸阿霉素药物N2保护下反应合成,并用制备液相纯化,冷冻干燥得纯品。
2.DPC分子量确定:通过ESI-MS确证其分子量3.DPC理化性质研究:3.1最佳吸收波长考察:通过Waters分析液相3D全波长扫描模式绘制DPC全波长扫描图谱,确定其最佳检测波长。
3.2临界聚集浓度(CAC)考察:采用疏水性的芘作为荧光探针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自组装多肽的临界聚集浓度。
4. 工作计划
2022.1-2022.2:文献基础研究、实验方案设计2022.3:阿霉素多肽结合物合成表征及纳米递释系统的构建2022.4:纳米递释系统的响应性释放2022.5:实验数据整理及撰写毕业论文
5. 难点与创新点
1. 设计、合成自组装多肽,通过化学偶联方式构建出高载药量、安全、稳定的抗肿瘤自组装多肽药物结合物,系统研究分子间作用力与自组装多肽药物结合物形貌间的关系,通过调控分子间作用力,利用自组装构筑多种形貌的高载药量递释系统,极大地简化递释系统的构建过程,提高其释药可控性和体内外稳定性;2. 初步阐明阿霉素多肽结合物组装机制、研究其自组装的关键要素,为构筑载药量高、可控强的纳米药物提供研究基础。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