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国际背景 随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凸显,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已成为一项全球都亟待解决的艰巨任务,寻求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手段在促进环境保护的同时兼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资源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马克思曾经告诫人们:#8220;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8221;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不能满足经济的无限增长和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限需求;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自然界的自我净化能力有限,难以承载无限的废弃物入侵。资源环境问题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人类必须进行反思,充分认识到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存。
二 、国内背景 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遇到了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制约,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主要羁绊。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方式正处在转变之中,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在这种形势下,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愈加被重视。2015年5月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回顾#8220;十二五#8221;期间,国务院以国发(2011)42号印发《国家环境保护#8220;十二五#8221;规划》,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展望#8220;十三五#8221;的最新动态,2015年11月3日,《十三五规划建议》正式发布。规划建议中多项内容涉及生态环保,对环保产业释放出更多利好。该规划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的新目标,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表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方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途径。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价值观体系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也将同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一起成为推动国家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三 、研究意义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略中,首当其冲的是做好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而这项工作的成效又与制定正确的环境财税政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实施环境财税政策能够有效克服环境资源配置上的市场机制失灵和消除环境负外部性,而且还在于环境财税作用机制的本质是一种约束--激励机制,能够优化环境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基于实现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的要求,着重对环境治理财税政策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展开深入研究分析,这对于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同时如何进一步完善财税制度和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参照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予以调控。本论文从宏观经济尤其是绿色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财税手段推动环境治理的作用机制,将财税政策融入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根据各领域公共产品特性,选择确定相应的措施组合,以期形成绿色财税政策体系。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环境政策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破解资源环境困境必须走绿色化道路为切入点,提升财税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围绕这个研究思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 一 、基础层面研究 1.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宏观调控理论,通过对不同经济领域的特性进行分析,了解财税促进环境治理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利用相关环境数据,定性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形成研究绿色财税政策的理论支持。 2.发展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参照其他国家绿色财税政策相关实例,选择重点资源型地区为案例,对中国现行相关环境财税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找到绿色财税政策完善的突破口,形成制定和实施绿色财税政策的实践判断。 二 、应用层面研究 1.生态环境是支撑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政府必须把对生态环境保护与补偿置于重要战略地位,制定相应财税政策体系。 2.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政府要运用财税政策引导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引擎,绿色技术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支撑力,政府要担负起制定实施科学的财税政策促进绿色技术发展的责任。 4.绿色产业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蕴含着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生态伦理道德的思想,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型。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际研究现状 1.理论基础 国外关于环境治理政策的经典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性理论、庇古税和公共品理论,认为需要通过政府干预解决环境问题;另一类是科斯定理,认为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 资源环境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早期涉及环境资源的公共支出主要是指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投资方式远不能扭转环境恶化的态势,政府开始考虑加强对污染行为的限制以及为环境保护设立稳定的资金来源,绿色财税因此成为公共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绿色财税的理论基础最早可追溯到1890年,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提出#8220;外部经济#8221;概念。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的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活动。而环境治理是一种正外部性活动,并且环境治理具有外溢效应,治理一个地区环境可以是相邻地区甚至相邻国家乃至全球环境得到改善。1920年,外部性理论被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得以发展,他最早提出通过征税可以对污染行为发挥调节作用,提出了外部性的存在导致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他认为,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依靠市场机制不一定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最优,必要时要采取政府干预的有力措施。传统的庇古税干预模式是政府通过征税和补贴解决外部性,征税可以使负外部性的制造者承担外部成本,补贴减轻正外部性成本,这是一种鼓励。长期来看,生产者为了规避被征税,会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减少税收负担水平,从而实现环境治理的目的。庇古税的不足之处在于,实践中设计相应税制难度较大。 1960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对庇古的外部性理论提出质疑,他认为污染量及其引发的损失很难货币化衡量,因为确定排污税标准时需要参照相关成本信息,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搜集企业边际净收益、社会边际成本需要付出较大成本,结果还不一定准确。科斯指出,在交易成本为零时,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前提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人们之间基于互惠互利原则进行谈判,使外部性产生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据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可以用市场交易(包括自愿协商制度、许可证交易制度等)替代庇古税手段、法律手段及其他政府管制手段。科斯定理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事人之间成本交易可能非常高,导致无法交易成功。特别是参与者较多时,信息交流不畅通,导致高交易成本以及#8220;搭便车#8221;行为,最终谈判失败。由此可见,市场交易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市场失灵问题也说明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当前,国外对绿色财税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不完备检测下的绿色财税实施的研究。 2.政策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保护资源环境的财税政策,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主要体现为补偿或成本的收费。 (2)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重要的突破是各种绿色税种设立。 (3)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是发达国家绿色税收和环境保护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进行了综合的#8220;绿色税制改革#8221;。目前发达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财政政策,包括赠款和补贴、补贴审计、贷款、特殊技术的税费减免。另一类是税费措施,开征能源或与之有关的二氧化碳税、污染罚款和公共效益收费等,税收已经普遍用作引导节能和工业企业提高资源能源效率的工具。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早期并不明显,因此,关于绿色环境财税政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时间较短,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政策实践层面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中国学者围绕着绿色财税政策展开广泛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 1.财政促进环境治理研究 卢洪友、祁毓(2013)认为,在整个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中,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处于弱势地位,需要不断优化财政支出路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效提高基本环境质量。黄菁(2011)提出,污染治理投资具有时滞性和区域差异性,在目前环境公共财政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加强正确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措施,提高支出效率是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 张征宇、朱平芳(2010)通过对中国27个地级城市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环境治理的支出呈增长趋势,且各地区间的环境政策竞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保支出。 闫文娟(2012)以以碳排放为例,研究表明政府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投资具有负面影响。 2.税收促进环境治理研究 张宏翔(2014)基于西方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分析,提出环境税承载着市场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使命,是一个力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政策措施。环境税是利用市场经济制度最好的公共政策之一,能够使经济制度慢慢#8220;绿化#8221;。 田民利(2010)认为,中国目前的环境税体系的设计不以促进环境治理为目标,对资源的生产、消费以及污染控制的影响有限。主要原因是我国缺少专门的环境税,相关税收规定不完善以及排污收费不合理等,这与财政体制、绩效评价机制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一些不足之处: 1.西方学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发达国家,很少涉及发展中国家,且对发达国家环境税收政策研究较多,对财政政策研究较少。中国的环境治理实践表明,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就像拳击手的一套#8220;组合拳#8221;,只有协调发挥作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国外关于环境税的文献,主要采用经济学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等理论分析法,较少进行实证研究。 3.中国学者多是对他国经验的比较借鉴,结合国情对绿色财税政策的研究不够深入。 4.没有把财税政策纳入到经济过程之中,导致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 5.现行的研究多是偏重于环境这一特定单一层面的研究,较少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财税政策制定。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2月30日前--查阅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2022年4月10日前--完成初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中期检查工作 3.2022年5月20日前--完成论文修改、定稿 4.2022年6月10日前--毕业论文答辩 |
5. 参考文献
【1】王振宇、连家明、郭艳娇:《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政策取向》,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6期。 【2】卢洪友、祁毓:《均等化进程中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构建》,载于《环境保护》2013年第2期。 【3】田民利:《我国现行环境税费制度缺失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载于《财政研究》2010年第12期。 【4】张宏翔:《环境税理论和实践:基于西方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钱巨炎:《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实践与探索》.[J].财政研究,2014,(03). 【6】张玉:《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12 【7】周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 【8】张征宇、朱平芳:《地方环境支出的实证研究》,载于《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9】闫文娟:《中国式财政分权会增加环境污染吗》,载于《财经论丛》2012年第3期 【10】崔景华:《资源税费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12 【11】李云燕、张强军:我国环境税费现状分析与政府选择》,[J].会计之友,2013(6):79-82. 【12】毛涛:《碳税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8 【13】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编:《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11年版 【14】Bordigonia.M.Hita, A.Le Blanc, G.Role of embodied energy in the Europ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pplication to short-term impacts of a carbon tax [J]. Energy Poliy.43(2012),335-350 【15】巴利.C.菲尔德:《环境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OECD.OEC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view-Mexico[R].OECD Publishing,2012b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