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存在问题及规范研究开题报告

 2023-01-14 12:45:2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国际会计界一直都是沿用历史成本这一传统的会计计量属性,但是之后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历史成本暴露出了许多缺陷,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不再具有相关性。

公允价值的运用成为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于2007年在对原会计准则修订的基础上实施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中明确规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公允价值,上市公司在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资产减值等方面计量时需要按照准则的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公允价值这计量属性饱受质疑,美国金融界、会计界就公允价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研究,其中包括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确认条件及其计量的方法、公允价值和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第二,公允价值运用现状分析,在金融工具、非货币性交换、债务和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现状;第三,公允价值运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针对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公允价值计量运用实务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对公允价值计量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FASB于2006年9月正式发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美国一般工人会计准则(CAAP中有超过40个)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报告主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但在SFAS NO.157发布钱,有关公允价值的计量是散乱且缺乏一致性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活跃交易的事项来说更加明显,该准则的发布结束了这种局面。2010年1月18日,IASB和FASB举行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定义了公允价值,还有在市场低迷时的计量,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进一步缩小双方的分歧,2月份放宽了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

国内研究现状:第一阶段:1997年-2000年提倡公允价值;第二阶段:2001年-2005年回避公允价值;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重新应用公允价值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关键之一体现于确认计量的政策选择-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正文部分拟分为四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知识 ,主要论述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包括了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及其相应的定义;第二部分,分析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非货币性交换、债务和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中应用现状;第三部分,结合案例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存在问题及成因;第四部分,针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相关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5.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之友.2006:86-87

[2]曾迪.公允价值应用的相关问题和建议.现代会计.2013(1).30-31

[3]张杰.浅析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财政监督.2012(1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