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的主阵地。在互联网上,舆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传播。舆论代表了民情民意,能够发挥建议、监督等正向作用。然而,近年来,舆论失焦问题时有发生。尤其是面对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或重大社会新闻,舆论常常偏离应有的中心议题,呈现多极化、复杂化的趋势。舆论失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短视频正以强势的姿态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使得一些媒体纷纷采用短视频的方式来传播新闻。短视频新闻以其时长短、内容精的特点收获了一大批网友的喜爱。而考察由短视频新闻所引发的舆论的重要性也愈加突显。因此,研究短视频新闻的舆论失焦现象是十分必要且有价值的。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在既有的文献资料中,没有关于短视频新闻舆论失焦问题的研究。
本文以“西安地铁拖拽事件”为例,研究短视频新闻的舆论失焦现象。
2021年8#127543;月31日,西安地铁上一名女子因打电活声音较大而与一位老人发生冲突,随后被地铁保安以暴力方式拖拽下车,导致该女子衣不蔽体。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舆论失焦”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后,共搜索到59篇相关文献,与该话题密切相关的为28篇,由此可见我国关于舆论失焦现象研究的文献并不是非常丰富。在我国,目前可查证的最早研究舆论失焦现象的文献资料,是2015年由研究员刘远举所写的文章——《一部环保纪录片的舆论失焦》,之后的文献基本上都是从具体的新闻事件入手展开研究的。下面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些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
首先,关于舆论失焦现象涉及的事件,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维权新闻事件,二是突发公共事件,三是一般社会热点事件。这三类事件一经媒体报道,并在互联网迅速发酵之后,各种观点意见交汇碰撞,使得舆论走向更加复杂多变。比如在商锦暄的《民生新闻节目引发的舆论失焦现象分析——以lt;1818黄金眼gt;小张走红一事》一文中,作者分析的事件就是宁波市民小张在出租屋的浴室被玻璃门划伤手的遭遇。小张因物业拒绝承担责任转而向媒体和法律求助。这是典型的维权新闻事件。在侯雅兰的《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以埃塞俄比亚航班坠毁事件为例》一文中,作者围绕埃航坠机事件发生后,其中一名遇难的中国公民,一位来自浙江的女大学生遭遇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对舆论失焦现象展开探究。这是突发性公共事件。在马文婷的《从张玉环案看舆论失焦》一文中,作者分析的事件是张玉环因一桩杀人案被羁押27年后改判无罪释放。这是一般社会热点事件。
其次,关于舆论失焦现象产生的原因,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网民和媒体两个方面。例如,在《社交媒体时代下舆论失焦问题探析》一文中,作者李旭阳认为原因有三,首先是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判断,进而影响力人们的行为。其次是自媒体的“煽风点火”。部分自媒体为经济利益驱使,过分迎合受众诉求。最后是社交媒体用户对新闻事件的非理性参与和情绪化解读。在刘靖泽、丁莉二人的《新媒体环境舆论失焦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也将原因归结为传统媒体、自媒体和公众三个方面。技术赋权让网络中的多元主体得以发声,主流媒体逐渐失去话语权。同样,自媒体行业乱象频出,以激化受众情绪为手段,以流量变现为目的,是舆论失焦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公众的刻板印象,思维带有偏见和歧视。李文婧在《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失焦”现象》一文中,着重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了原因,包括刻板成见、窥私心理、匿名心理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整合相关期刊、硕士论文等文献,查找关于舆论失焦、短视频新闻的内容,通过文献分析法为本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论文框架,丰富论文内容。
2.回顾“西安地铁拖拽事件”始末,浏览媒体对该事件的视频和文字报道,对事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3.以微博为主要平台,抖音和知乎次之,整合网民言论、态度并进行细致分析,梳理出舆论脉络。搜索与该事件相关的全部热搜话题,了解网民舆论焦点的变化和发展。
5. 参考文献
[1]严利华,陈捷琪.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J].决策与信息,2016(08):130-137.
[2]商锦暄.民生新闻节目引发的舆论失焦现象分析——以《1818黄金眼》小张走红一事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7(18):85-88.
[3]李旭阳.社交媒体时代下舆论失焦问题探析[J].视听,2020(08):209-21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