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选题理由: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网络暴力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更加普遍、激烈,不仅对事件当事人,也对媒体和政府相关机构带来了困扰。
自2016年进入后真相时代以来,公众易受情绪裹挟,这给网络暴力的滋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因此,网络暴力问题在情绪至上的舆论环境下愈加复杂,对于暴力成因和治理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对我国网络暴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治理对策。
2.关键问题:(1)在后真相背景下的网络暴力表现出来的新特征;(2)分析新时代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3)针对网络暴力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3.写作提纲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后真相时代网络暴力概述第三章 后真相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分析第四章 后真相时代网络暴力案例分析第五章 后真相时代网络暴力的治理对策第六章 结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008年中央提出“网络监管元年”的概念后,网络暴力这一话题开始被大量学者关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机制、行为对象和治理措施三个方面。
刘继宏、柯惠新(2018)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视角探究了网络谣言向网络暴力演化的模式,他们指出,契合网民道德焦虑,并能激发网民多元、复合道德情绪的网络谣言,能够使网民形成对相关主体的消极道德判断,进而使网民实施网络暴力行为。
彭兰(2008)在对中国当代网民特征分析时指出,个体层面的网络暴力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例如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公布他人隐私甚至发动人肉搜索来影响他人的现实生活。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月10日前,进行基础材料的收集,完成开题报告,提交指导教师。
2022年3月17日前,完成论文初稿。
2022年3月31日前,提交论文二稿。
5. 参考文献
[1]刘继宏,柯惠新.道德心理的舆论张力:网络谣言向网络暴力的演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8,(7):37-61. [2]彭兰.现阶段中国网民典型特征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6):51-52. [3]陈秀丽.网络暴力现象内涵及原因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7,(5):77-79. [4]史嫣然.论互联网中网络暴力现象及其治理[J].西部广播电视,2018,(14):45-46. [5]关梅.“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今传媒,2009,(12):118-119. [6] Eliabeth Whittakera amp;Robin M.Kowalskia.Cyberbully Via Social Media[J].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2015(14):11-29. [7] Sheryl A. Hemphill amp; Jessica A. Heerde. Adolescent Predictors of Young Adult Cyberbullying Perpetration and Victimization Among Australian Youth[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4: 580-587.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