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基于CGSS2013的数据分析开题报告

 2023-02-11 13:06:2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本课题的意义

我国对于代际流动的研究并不多,还主要集中于收入和职业方面。当然,收入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而且还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了职业,能力,受教育程度等信息。如今,教育在代际流动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并且被认为影响收入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教育的代际流动反映了代际流动的基础问题。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百年之计,在于树人。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教育就十分重视,而且认为教育是一件长远之事。教育不仅对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对于家庭,社会,整个国家都有着重要作用。虽然仍有少部分人认为教育无用,但是整体而言,人们对教育的作用还是肯定的。

当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是百般重视,从小开始就不愿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入园的选择和艰难,再到小考、中考、高考、考研等,克服各种问题只为能获得更好的教育。尤其高考,整个社会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平时还有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教育机构的培训。一个人要想获得竞争力,根本无法离开教育。

当然,教育是一种最基本的人力资本投资,它往往是决定一个人潜力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本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本,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而父母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子女人力资本的积累有着直接影响,也就说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将影响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最近十年,中国民众对于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关注点从结果不平等(如收入差距)逐步扩展到机会不平等(如就业机会不平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甚至被认为是导致后续一系列不平等的根源。因此研究教育的代际流动,了解教育在代际间关系,明确其影响机制,将有助于促进教育代际流动的公平性,通过相应政策让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同的教育机会,避免社会阶层固定。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增加将会激励人们努力,减少马太效应,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代际流动

2.1.1代际流动的定义

代际流动是指子代社会成员转移到与父代不一致的另一社会地位的一种现象,又称异代流动。一般以职业,收入等作为特征,以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收入或其它特征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第二代人(子女)与第一代人(父母)社会地位有无提高,从中找出引起或未引起变动的原因和规律。这种研究尤为重视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子女的社会地位的影响。

2.1.2代际流动的方式

代际流动主要有和平式与暴力式两种类型。和平式代际流动主要是指弱势社会阶层的子代通过比较温和的方式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中国古代和平式代际流动的机制包括参加科举考试、行医和当兵等。暴力式代际流动主要是指弱势社会阶层的子代通过暴力行为推翻原有的统治秩序,使自己跃升成为优势社会阶层的一种流动现象。

2.1.3代际流动的意义

代际流动的状况,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分层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状况。在封闭的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一出生就注定要在他父辈所属的阶级和阶层里终其一生,子继父业,代际流动很少。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每个阶级和阶层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代际流动增多是必然的。发展经济,提高教育水平,强化流动机会的公平机制,是提高代际间向上流动率的基本途径。

2.2国内研究现状

2.2.1教育的代际流动状况

李煜(2009)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理想社会类型,其中之一是社会结构不平等下的家庭地位继承模式,其特征是家庭的背景对子女的地位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因此而代代相传,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越大,跨阶层流动越困难,代际的地位继承性特征越突出。而社会流动的研究首先区分了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讨论两者在子代的教育和职业获得中分别起多大程度的作用。区分和讨论种族、性别、父母的教育水平及职业地位等先赋因素对子女的影响大小,其重大意义在于辨别一个社会是否开放与公平。

佐藤宏,李实(2008)研究了我国农村地区家庭成份的划分对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的代际影响,发现年龄在16-18岁之间的孩子中,地主/富农和中农家庭的后代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实证分析使用了2002CHIP调查数据,估计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正向且显著的影响。具体结果是,父亲的受教育年限从平均水平(7.5年)每增加1年会带来子女接受更高教育的可能性提高1.9个百分点。母亲受教育年限(平均水平为5.8年)的边际效应为1.7个百分点。

李云森,齐豪(2011)使用SHIPS2002的农村部分数据,以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农村实施的基础教育普及政策为父母教育的工具变量,2SLS估计结果发现,母亲教育年限对子女是否接受10年以上教育有正相关因果联系,而父亲教育年限的影响并不显著。分样本估计结果表明,母亲教育对儿子教育,父亲教育对女儿教育分别有显著正的影响。

李春玲(2014)通过对80后人群受教育程度的研究,发现没有接受教育的1.8%的人中92.2%来自农村,这些人目前处于社会底层且基本没有机会获得上升的社会流动。未升入初中者情况类似,主要来自农村(95.2%)。由初中进入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是当前教育机会分化的一个关键点,接受了初中教育的80后"中接近半数(47.3%)

未能通过这个关口,他们当中有89.8%来自农村,66.7%出生于农民家庭,还有21.4%

来自工人家庭。比较每一级过关者的家庭背景分布比例------进入小学的人 由小学升入初中的人 由初中进入高级中等教育的人和由高级中等教育升入大学的人,可以发现,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家庭背景的层次也逐级提高,白领家庭背景和城镇家庭背景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农民家庭背景和农村人的比例持续下降。

2.2.2教育的代际流动影响机制

一般认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通过影响职业、收入、地位、社会关系、文化观念等进而影响子女的受教育程度。

李春玲(2003)发现1978年以前,教育机会分配从一种极度不平等的状态向着平等化的方向演变;而1978年之后,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逐步增强,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她将1978年以来实施的教育改革概括为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大众化教育模式向精英化教育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以及城市贫困家庭和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的子女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第二个方面是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教育的产业化)。教育的市场化导致了地区之间和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学生之间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到1980年代和1990年代,父亲学历的影响达到最高点,父亲文化水平在高中或高中以上的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比父亲无学历的人多2.3年,父亲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比父亲无学历的人多1.0年,父亲文化水平为初小和小学的人比父亲无学历的人多0.8年。

周群力和陆铭(2009)通过对CGSS2003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更高的家庭收入、父母更多的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均增加了给中小学教师拜年的概率,凭关系择校使这些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好的教育资源。

林森,单莉莉(2010)认为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代际流动机制,可以改变个人命运。但教育资源在不同阶层之间严重分配不公,低收入阶层的教育机会与高收入阶层差距很大,机会不平等,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下一代仍然收入不高,仍是低收入者。

林南(Lin,1981)将社会资本分为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工具性社会资本是为了获得不为行动者拥有的资源,情感性的社会资本是为了巩固已有的资源。有关社会资本对教育的影响,在国内己是众所周知的,从幼儿园入园难,要关系、重点中学的择校费到高考,要关系的条子生,考研的导师选择等等,可以说关系和金钱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都阳,JohnGiles(2006)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的城市住户调查资料,分析了父母的就业冲击对子女大学入学决策的影响。在控制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他们的估计表明,父亲遭受劳动力市场冲击,会使当年大学适龄子女就学的概率下降约30%。

2.3国外研究现状

2.3.1教育的代际流动状况

BjorklundandJantti(1997)将美国和瑞典的代际流动进行对比,发现瑞典的代际流动性较高。Bjorklund(2002)将他的研究进行了扩展,他将美国和挪威,丹麦,瑞典,芬兰的代际流动进行对比。然后发现所有这些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代际流动性都比美国高。

PirminFesslery,AlyssaSchneebaumz(2015)使用了2010年欧洲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20个欧洲国家的教育代际流动,并研究了性别在教育代际流动中的差异作用。发现东欧和南欧,教育的代际流动性小,北欧相对流动性较大。更详细的研究了父子,母子,父女,母女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影响,发现母亲对女儿,父亲对儿子教育的影响程度高。

A.D.Nimubona,D.Vencatachellum对南非教育的代际流动做了研究。发现白人的教育代际流动性比黑人高,而在黑人中,女性的教育的教育代际流动性高于男性,当然最穷的人的教育代际流动性最低。黑人教育代际流动性比白人低,主要是因为很难进入信贷市场,较难获得教育且教育质量偏低。

JasonL.Ferguson,DouglasD.Ready认为继承特权和地位在美国的竞争中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在代际间的传递因为父辈与子辈教育之间的联系而变得简单。他们的研究已经扩展到祖辈的受教育程度对孙辈教育的影响。他们使用了ECLS-K的13000个数据,他们发现家庭人力资本的优势在代际间传递的时间很久,不仅能影响到子辈,甚至孙辈。

2.3.2教育的代际流动机制

Plug(2002)通过使用收养儿童的数据来分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如果儿童是随机被养父母领养,那么养父母教育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简单说是基因决定了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因此Plug发现了养父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教育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养母并没有。但是他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量较小,儿童实际上也并不是随机被领养,而他的结论也有可能是其它因素起了作用,因为他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控制变量。

DeGraaf,Kraaykamp(2000)认为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与家庭背景关系的社会学解释还是因为父母拥有的资源状况不一样。父母从经济,社会,文化资本三个方面影响了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Farkas(2003)认为教育的代际流动影响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家庭对子女人力资本投资的大小,其次是不同的家庭拥有的文化资本对子女在学校学习成功的影响,还有就是不同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子女在学校学习成功的影响。

LamontLareau(1988)认为学校拥有特定的文化结构,管理模式和课程形式。来自经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家庭的学生当他们入校的时候早就对这种社会安排习惯了,所以他们并不把学校当作一个吓人的地方。他们以前在家的经验帮助他们很快地适应学校并取得学术上的成功。

Swidler(1986),Farkas(1996)认为低收入家庭的父母不能成功地支持他们的子女在学校里获得成功,不是因为他们觉得回报率低,而是因为他们缺乏能够有效支持子女学习的技能,习惯和知识。

Farkas(1996,2003)认为人力资本路径和文化资本路径有着相同的核心:父母,家族里其他成人或邻居对子女的技能和习惯的影响是不同的。

3应用前景: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结构转轨的历史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为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必要的素质上的准备,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与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目前国内外关于代际流动的研究不多,还主要是对于收入和职业代际流动的研究,但是这些都是较易考察的对象,而对于能力,资本等不易观察的对象研究并不多。专门系统地分析教育的代际流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就更少,并且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所以本文利用CGSS2013的数据对教育的代际流动进行研究,可以更多得了解我国教育代际流动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李煜.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J].社会,2009(6):69-97.

[2]佐藤宏,李实.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成份、家庭文化和教育:经济学(季刊),2008(4):1105-1129.

[3]李云森,齐豪.中国农村教育的代际因果关系------基于1970年代农村基础教育普及政策的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11(4):21-38.

[4]李春玲.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14(4):13-26.

[5]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3):68-89.

[6]周群力,陆铭.拜年与择校[J].世界经济文汇,2009(6):19-34.

[7]林森,单莉莉.教育机会不平等与低收入阶层代际延续关系分析[J].湖湘论坛,2010(5):109-112.

[8]都阳,JohnGiles.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冲击对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4):58-67.

[9]Lin,N.,W.M.EnselandJ.C.Vaughn.SocialResourcesandStrengthofTies:StructureFactorsinOccupationalStatusAttainment[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81,46(4):393-405.

[10]Bjorklund,AndersandMarkusJantti.IntergenerationalIncomeMobilityinSweden

ComparedtotheUnitedStates.AmericanEconomicreview[J],1997,87(5):

1009-1018.

[11]PirminFesslery,AlyssaSchncebaumz.GenderAspectsoftheIntergenerationalPersistenceofEducationinAustria.TheIAFFEConferenceConferencePapers2009.

[12]A.D.Nimubona,D.VencatachellumIntergenerationaleducationmobilityofblackandwhiteSouthAfricans[J].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2007,20(1):149-182.

[13]JasonL.Ferguson,DouglasD.Ready.Expandingnotionsofsocialreproduction:Grandparents'educationalattainmentandgrandchildren'scognitiveskills[J].EarlyChildhoodResearchQuarterly.2011(26):216-226.

[14]Plug,Erik.HowdoParentsRaisetheEducationalAttainmentofFutureGenerations?IZADiscussionPaperNo.652,2002.

[15]DeGraaf,P.M.andKraaykampG.ParentalculturalcapitalandeducationalattainmentintheNetherlands:Arefinementoftheculturalcapitalperspective.SociologyofEducation.2000,73:92-111.

[16]Farkas,G.Cognitiveskillsandnoncognitivetraitsandbehaviorsinstratificationprocesses.AnnualReviewofSociology,2003,29:541-562.

[17]Lamont,M.Lareau,A.M.Culturalcapital:Allusions,gapsandglissandosinrecenttheoreticaldevelopments.SociologicalTheory,1988,6:153168.

[18]Swidler,A.Cultureinaction:Symbolsandstrategie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86,51:273286.

[19]Farkas,G.Humancapitalorculturalcapital?Ethnicityandpovertygroupsinanurbanschooldistrict.NewYork,1996.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的目标:

教育是一人之本,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观念都有着重要影响,是形成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此影响他的职业,收入。通过对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的现状和机制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流动性,避免陷入阶层固化、社会停滞的状况。

鉴于目前对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缺乏,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切实从受教育水平的角度出发,就当前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对CGSS2013数据分析,探索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状况,为政府教育政策的完善提供依据,同时也希望每个人能具有相同的是受教育的机会。本研究希望能丰富我国代际流动理论,为代际流动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以受教育程度为切入点,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研究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采用CGSS2013的数据,在数据进行删选整理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代际流动现状作详细阐述。

2、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总结教育代际流动的机制: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分别阐述教育代际流动的影响机制。

3、探寻父母与子女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系列基于促进教育代际公平的建议和措施。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教育的代际流动情况。子女受教育程度与父母相比是否发生变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是如何影响子女的教育的。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国内外关于教育代际流动的相关资料,掌握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2、图表分析法。通过图表来表现出教育的代际流动,将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其子女受教育程度进行描述性分析,清楚地表明两者的关系。

3、实证分析法。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我国教育代际流动的现状,本文使用了CGSS2013数据,并加以删选,整理,使用多元回归方法找出影响机制。

2技术路线:

3实验方案

1、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国内外关于教育代际流动的相关资料,掌握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2、通过利用CGSS2013数据,来了解我国教育代际流动的情况。

5、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来阐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以此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出建议。

4可行性分析

4.1南京农业大学校图书馆有大量的馆藏书目、电子图书、学位论文、电子期刊和各类数据库,能够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料,并可以进行文献下载,为本论文提供了充分的研究条件。

4.2拥有CGSS2013数据,样本量大,覆盖范围广,代表性强,可信度高

4.3本人对选择的课题具有浓烈的兴趣,并且已经学习过发展经济学等相关课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4. 研究创新点

四、特色或创新之处

1、从研究视角而言,本研究突破以往大量对收入和职业代际流动的研究,选择教育的代际流动作为分析研究的切入点,并分析其影响机制,对促进教育的代际流动公平做出探索。

2、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四个角度对教育的代际流动进行分析探讨。

3、使用了CGSS2013数据,该数据的调查研究由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负责执行,可信度较高,而且数据样本涵盖全国,样本量大且结构均匀,以此二手数据作出的实证分析能很好反应我国整体情况。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5.12.01-2015.12.31确定选题并完成开题报告

2016.01.012016.03.07收集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填写中期检查

2016.03.072013.04.15完成论文初稿

2013.04.152013.4.30修改论文并定稿

2013.05毕业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