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出现和崛起。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上市公司频频出现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违规担保、财务造假、操纵证券市场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五粮液虚增利润,国美操纵证券市场,南宁百货总经理涉嫌受贿等,这些行为严重地损害了股东、债权人,社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是对违规公司处罚过重,不仅会打击公司积极性和投资者情绪,而且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对违规公司处罚过轻,又会使得公司无视处罚措施而为所欲为,对资本市场产生极坏影响。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进行处罚的主要目的是使被处罚公司改正错误,吸取教训不再违规,同时给其他公司以警告。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是否具有成效以及如何预防上市公司违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尚不完善的证券市场以及提高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效率的研究而言有一定的意义。研究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融资股价的影响可以提醒上市公司不能为了公司利益破坏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对中小投资者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公司资本股价下跌,甚至跌停。上市公司违规造成的严重的后果可以促进证监会完善自己监管,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也提醒会计事务所要正确审计,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维护资本市场。也同时提醒上市公司内部的财务人员要诚信做账,遵守会计准则。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引言,指出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二是文献综述,关于摘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内部控制的影响的主要观点;三是上市公司违规处罚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产生原因,包括1.外部因素分析(1.获取外源融资2.保住上市资源3.公司声誉需要)2. 内部因素分析(1. 隐性收入对经营者的诱惑2. 监事会职能欠缺3. 大股东一股独大)四是上市公司违规处罚有效性的相关分析,包括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有效性(信息披露的1.完整性2.真实性3.及时性)五是上市公司违规处罚的重要性及违规处罚机构对上市公司监管的主要措施,六是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七是得出结论以及给出自己观点。本文以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为例,万福生科财务造假(2008-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左右;造假最为严重的年份是2011年,在上市的这一年,万福生科虚增收入2.8亿元,虚增营业利润6541万元,虚增净利润5913万元),2012年1-6月,公司虚增营业收入、成本和利润分别为1.88亿元、1.46亿元和4023.16万元,业绩修正后,上半年实际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8217万元、-1368万元,同比大降64.61%和143.87%。2013年3月15日再次受到深交所谴责。根据《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8220;连续公开谴责三次将终止上市#8221;的规定,公司若在三十六个月内(2012年11月23日-2015年11月23日)再次受到公开谴责,可能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万福生科可能成为创业板第一只退市的股票。证监会的调查或许挽救了万福生科。据退市制度的相关条例,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明显违反会计准则又不予以纠正的公司将快速退市,在规定期限届满之日起四个月内仍未改正的,将被暂停上市;在规定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仍未改正的,将被终止上市。万福生科中报披露的8月20日至今已超过两个月,但未到四个月。换个角度讲,若证监会不在9月份迅速介入,达到规定时限后万福生科将立即终止上市。万福生科复牌后直奔跌停板,全天仅成交169万元,至收盘仍有4.5万手的卖单等待出手。昨日,该股开盘直接低开逾9%,收报7.21元,跌7.92%,换手率高达23.21%。足以表明,违规处罚造成万福生科股价大跌,甚至有跌停的可能,对二级市场上的中小股东影响最为明显。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Karpoff和Lott(1993)选取1978年到1987年间,132个美国违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认为:声誉机制能有限约束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上市公司因违规处罚其声誉损失要明显大于其直接损失。
Uzun等人(;2004)选取1978年到2001年间,因违规被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认为:增加公司的外部独立董事人数,审计委员会能有效降低公司的违规行为。
LaPorta等(2006)选取了 49个国家的证券法监管措施为例,经实证研究认为:违规行为发生后的公开处罚措施对市场并没有产生产生预期的作用,反而更有效的监管措施是通过债务条款来实现的监管和强制性信息披露。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2022年11月-2022年1月 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2. 2022年2-3月撰写提纲及收集材料;
3. 2022年4月1日-4月20日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按照南京财经大学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撰写论文的初稿;
5. 参考文献
[1] Karpoflfj, J. M.,J. R. Lott Jr. TheReputational Penalty Firms Bear fromCommitting Criminal Fraud [J], Journal ofLaw and Economics, 1993,(36): 757-802.
[2] Uzun, H?,H. S. Samuel, R. Varma. Board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Fraud[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4,60(1):33-43.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