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一 背景
稻田养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那时是以放鸭治虫的形式存在着。中国人喜好吃稻米、鸭子,所以稻鸭共作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晕染下蓬勃发展。2000年,岸田芳朗就提出了“稻-鸭-土壤-水稻养分循环”的理念,并强调了广阔的水田饲养水禽的优越性。2003年,森井宏辛发表关于“稻鸭共作”可以减少甲烷排放的研究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起,稻鸭共作在日本得到了科学的实验验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稻鸭共作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并在亚洲范围内广泛推广应用。由于稻鸭共作的综合效益显著,中国自2000年从日本引进稻鸭共作技术,并在各地掀起了一个创新发展高潮。稻鸭共作不仅在南方稻区应用推广,而且也在北方稻区应用推广[1]。
秸秆还田分为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直接还田是将新鲜秸秆按着不同方式直接施入土壤中,可以分为翻压还田、覆盖还田和高留茬还田,其中最常用的还是翻压还田;间接还田就是将秸秆处理后再还田,可以分为堆肥还田、过圈还田、过腹还田。
选育高产水稻品种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抗倒伏,适当控制株高、增厚杆壁厚度等能有效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在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鸭子的群体活动能对水稻植株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植株矮化、粗壮、根系发达、抗倒伏等,对于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二 意义
稻鸭共作最初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水稻除虫,为了水稻有更好的产量。选育高产水稻品种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抗倒伏,并且植株过高与植株倒伏密切相关[2]。稻鸭共作发展至今,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完善,其诉求也变成了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稻鸭共作技术能给水稻提供丰富的物质积累,并且通过鸭群在田间的游走产生壮杆效应、有效的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鸭群的田间活动和鸭粪的作用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3]。
三 应用前景
我国大部分人均以稻米为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食品安全愈加重视,对于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愈发高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稻鸭共作生态栽培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稻鸭共作的生态机制大大提高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沈晓昆.“稻鸭共作”古今中外[J].中国禽业导刊,2004(08):10-11.
[2]杨惠杰,杨仁崔,李义珍,姜照伟,郑景生.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J].福建农业学报,2000(02):1-7.
[3]崔金登.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9):80 154.
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一 背景 稻田养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那时是以放鸭治虫的形式存在着。中国人喜好吃稻米、鸭子,所以稻鸭共作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晕染下蓬勃发展。2000年,岸田芳朗就提出了“稻-鸭-土壤-水稻养分循环”的理念,并强调了广阔的水田饲养水禽的优越性。2003年,森井宏辛发表关于“稻鸭共作”可以减少甲烷排放的研究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起,稻鸭共作在日本得到了科学的实验验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稻鸭共作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并在亚洲范围内广泛推广应用。由于稻鸭共作的综合效益显著,中国自2000年从日本引进稻鸭共作技术,并在各地掀起了一个创新发展高潮。稻鸭共作不仅在南方稻区应用推广,而且也在北方稻区应用推广[1]。 秸秆还田分为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直接还田是将新鲜秸秆按着不同方式直接施入土壤中,可以分为翻压还田、覆盖还田和高留茬还田,其中最常用的还是翻压还田;间接还田就是将秸秆处理后再还田,可以分为堆肥还田、过圈还田、过腹还田。 选育高产水稻品种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抗倒伏,适当控制株高、增厚杆壁厚度等能有效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在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鸭子的群体活动能对水稻植株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植株矮化、粗壮、根系发达、抗倒伏等,对于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二 意义 稻鸭共作最初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水稻除虫,为了水稻有更好的产量。选育高产水稻品种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抗倒伏,并且植株过高与植株倒伏密切相关[2]。稻鸭共作发展至今,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完善,其诉求也变成了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稻鸭共作技术能给水稻提供丰富的物质积累,并且通过鸭群在田间的游走产生壮杆效应、有效的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鸭群的田间活动和鸭粪的作用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3]。 三 应用前景 我国大部分人均以稻米为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食品安全愈加重视,对于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愈发高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稻鸭共作生态栽培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稻鸭共作的生态机制大大提高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沈晓昆.“稻鸭共作”古今中外[J].中国禽业导刊,2004(08):10-11. [2]杨惠杰,杨仁崔,李义珍,姜照伟,郑景生.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J].福建农业学报,2000(02):1-7. |
[3]崔金登.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9):80 154.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四 研究目标
本试验主要针对于稻鸭共作系统下的水稻秸秆,通过对常规稻作和稻鸭共作两种处理、以肥料处理为再副区的水稻植株进行形态学、力学和化学成分指标等方面的测定,查看其中不同处理下的水稻秸秆强度的细微变化,具体分析导致其出现变化的原因。通过实地考察和详尽的数据分析来说明稻鸭共作与水稻秸秆强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稻鸭共作有利于提升秸秆强度、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
五 研究内容
本试验主要是针对不同处理下的水稻秸秆作形态学、力学、化学成分方面的数据测定,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和实地考察,发现稻鸭共作和水稻秸秆强度之间存在的关系。
(1)稻鸭共作的水稻植株茎秆倒伏指数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七 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
1.形态学指标
在水稻抽穗后20天取田间具有代表性的主茎15株,测定各茎节各节间长度、茎秆长度、重心高度和株高、茎粗、茎壁厚度、横切面积和茎壁面积、大小维管束数目、茎秆抗折力。
4. 研究创新点
从水稻植株本身形态学、力学、化学成分等角度,阐述稻鸭共作对于水稻植株茎秆强度的影响。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年4月 确定试验方案及水稻播种流程
2018年5月 施肥、播种
2018年6-8月 建立小区,幼苗移栽,移栽后15天放鸭,抽穗期收回鸭子。施肥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