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本课题中的作物生产发展优势度评价模型,能反应一定区域内某种作物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比较优势,评价分析结果能够作为作物是否应该扩大生产规模的依据,对于相关研究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2)本课题通过不同作物的生产发展对该地区的资源利用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结果对于确定区域是否能够扩大某种作物的生产规模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相关研究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1.研究如何在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作物产业结构的同时,考虑传统经济系统的分析的同时,如何兼顾农田生态系统中对资源与环境的考虑。
2.针对当前研究工作中尚缺乏作物生产现状比较与传统经济分析相结合,从而会在指导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合理的现状。寻找在应用比较优势分析法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时,判断作物生产优势的考虑点。
3.在建立作物比较优势度模型的时候,研究如何选取恰当的指标来衡量优势度从而更好的作为作物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1.比较优势度理论分析法
当前作物比较优势的研究主要从效率比较优势、效益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效率比较优势一般是应用特定地区、特定农作物的土地产出率即单产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反映作物是否具有生产效率上的优势;效益优势指数是将作物的亩净产值进行比较,用于反映一个地区某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状况,它内部包含了农产品产品品质、市场需求、农产品生产成本等多种因素;规模比较优势是将农作物播种面积占该地区总播种面积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反映一个地区某种农作物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以及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种植制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评价指标的选取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进行更深层次、更详细的指标体系建设。同时,基于以上作物生产优势度评价概述,从作物生产与所在区域生态环境条件适宜性的比较优势即生态优势度、作物生产在所在区域自然社会综合环境条件下经济效益的比较优势即经济优势度、作物生产对所在区域重大社会需求满足程度和劳动力吸纳程度的比较优势即社会优势度、以及作物生产对所在区域大环境综合适应程度的比较优势即区域综合外显优势度4大方面进行考虑,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因时因地制宜的进行评价指标选取。
4.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就作物生产发展比较优势度这一新型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由于之前所涉及的优势度比较从生态、经济、社会、区域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但是里面所考虑的相关指标较少,从而可能对最后的结果产生一些偏差,本课题通过丰富在生态、社会、区域三个方面的指标,增加与农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农药、农作物生产后运输过程中的劳动力数量,以及农作物产生的现金利润并通过构建作物生产发展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数量上的分析比较。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6.05.15 ~ 2016.09.25 收集、查询资料,阅读文献,完成论题文献综述
2016.10.15 ~ 2016.12.25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完成开题答辩
2016.12.01 ~ 2017.01.10 撰写初稿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