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8220;亚文化#8221;是一种脱离了主流的文化,是小众的,一般不被大众传媒所广泛青睐。然而正是这样#8220;在野党#8221;的角色设定让它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吸引力:禁忌的感官享受,边缘的表达方式,非主流的美学观念。它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解读,具有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开放感和启发性。当然#8220;亚文化#8221;的内部也是良莠不齐的。近年来,自媒体的发展,商业的参与,一部分#8220;亚文化#8221;被挑选出来进行改造、收编、正名,服务于商业行为,成为#8220;正值#8221;;其余的或依旧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维持着自己的#8220;社区#8221;或随着时间的流逝丧失能量逐渐隐去,成为#8220;零#8221;;还有一小部分#8220;亚文化#8221;被极端的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概念影响而成为#8220;反文化#8221;成为#8220;负值#8221;。
本篇论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探讨#8220;亚文化#8221;群体的心理状态和媒体对于#8220;亚文化#8221;的传播策略。讨论亚文化群体的心理与#8220;亚文化圈#8221;产生、变革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目前媒体对于#8220;亚文化#8221;的传播方式,初步探索出一条能够使 大众传播和谐引导#8220;亚文化#8221;发展的道路。既保留#8220;亚文化#8221;自由、新颖、独特的品质,避免一味进行商业性#8220;收编#8221;从而异化和扭曲了文化创造的粗暴行为,又保证#8220;亚文化#8221;不雷池边界,成为反社会、反人类的#8220;反文化#8221;。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明确亚文化的定义并进行简单列举和分类。
二.明确本文亚文化现象的心理假设大前提,并利用#8220;调节机制#8221;和#8220;参照系#8221;理论进行举例说明。
三.用#8220;马斯洛理论#8221;说明亚文化形成的原因和亚文化群体形成的过程。#8220;认知重评#8221;原理简单描述典型事例。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
我国对亚文化和媒体的关系这一命题的关注中主要集中在讨论新媒体对亚文化的传播这一方面。其中文化参与的主体集中在青年和青少年。而对于亚文化的形成和其中的一些概念性、思想性的东西关注主要从伦理学和社会学方向探讨。同时,总体来说,相比思考如何营造和谐,国内对新媒体和亚文化这一组合的批判和警惕要多一些。此外,国对#8220;亚文化#8221;的定义内容似乎更加广泛。
国外: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深入了解亚文化群体挑选典型亚文化现象进行梳理,跟踪和分析。
二.对相关应用心理学专业理论进行仔细研究并建立联系。
三.整理分析大众传播对亚文化的应对策略并寻找传播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5. 参考文献
【1】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2】迪克#183;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3-0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1第二版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