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21 年 2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 2020 年 12 月,我国有 9.89 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为 70.4%。信息的传输不再是古时候的“鸿雁传书”,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创造、传播、表达的方式,当web3.0的时代初显风貌,云计算、云储存普遍应用,人们通过网络交互体验便捷化生活的同时,网络乱象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也逐渐暴露。信息的交互和爆炸式增长,能够影响社会中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改变社会秩序最终呈现新的社会模式,当信息的创造、传播和利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时,人们在现实和网络的边界感将会丧失,违法的信息有法律制裁,而一些看似合法的行为也会造成无形的损害,信息被滥用和处于他者控制时,人权的威胁风险也不断增大,“被遗忘权”在个人信息控制和保护方面为公众提供新的可能。
人们支持社会运转时带来技术进步,机器和数据化记录完成了人类本身无法做到的工作,但是遗忘作为人的天性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是否真的是场完美成功?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越来越多的案件提出质疑,无论是个人信息权、言论自由、隐私权都是对质疑的回答和现有社会秩序的维护,在此诸多信息控制自决权维护的已经建立基础上,以“被遗忘权”为名的保护方兴未艾。在国外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理论研究、立法以及司法实践,其“本土化”发展和研究还有空白需要填补,因此结合web3.0和元宇宙的探讨背景,被遗忘权的个人信息控制法律边界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被遗忘权理论层面的权利本质以及现实层面的实践可能,以“被遗忘权”为中心,辐射性探讨与其有关的信息控制、权利属性和特点、现实实践的路径研究。对比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深度剖析“被遗忘权”“信息控制”的本质,通过案例的视角阐述实际应用。
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
在数据分析方面:知网数据显示,以“被遗忘权”为关键词搜索,根据数据统计,第一篇文献研究为2013年发布,直至现在2022年1月共计发表论文371篇,其中关键词大都关于“个人信息权”“隐私权”等。
在文献内容方面:为认识被遗忘权,我国学者对被遗忘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该权利与删除权的关系、属性界定、本土化构建及保护路径上。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1、分析现有论文研究资料
2、查阅相关法律政策法规
5. 参考文献
[1]王凌皞.“被遗忘”的权利及其要旨——对“被遗忘权”规范性基础的批判性考察[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1,24(05):41-54.
[2]匡虹,胡春辉,王新红.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被遗忘权制度的构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20-27.
[3]胡泳,刘纯懿.“元宇宙社会”:话语之外的内在潜能与变革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2022(01):106-116.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2.01.01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