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门槛低保障差的职业,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而非定居,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相关福利,而又进一步导致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随着大城市房价的日益高涨,农村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养老居住,而面临宅基地供应紧张的情况,由此在农村村民与基层政府之间产生了种种矛盾。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于是中国政府网于2015年11月2日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其中关于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保障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基础上,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对农民住房财产权作出明确界定,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2015)。因此,针对农村宅基地闲置与供应紧张并存的现象,需要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方式方法。此外,在《土地管理法》的约束下,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农村村民出租、出卖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并确立了一户一宅的原则,即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面积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同时宅基地不可作为抵押物和担保品(崔红至,2015)。目前学者大多从供给的角度即宅基地闲置的情况进行研究,少量从需求方面进行探讨,而缺少从两方面同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着力于从宅基地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研究问题,注重解决由供需不平衡而导致的种种冲突,对将来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概况 2.1闲置土地的研究概况 国外研究者多将闲置土地归类为棕地(brownfield)和灰地(grayfield),但棕地的具体概念并不统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都对棕地做出了各自定义,而认可度最高的是美国环境总署在1997年做出的定义废弃的、闲置的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工商业用地,已经存在的或潜在的环境污染使对这类土地的再开发或利用过程比其他土地更为复杂。灰地则是指那些已经开发过,但因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污染性的土地。此外,有学者认为闲置土地应有如下可供识别的特征属于城市建成区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其状态受上期土地利用情形的影响;有可能存在污染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需要一些治理措施(KeinthB,1998)。 2.2闲置宅基地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者对农村闲置宅基地规模的测度多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加以估计。孟祥仲等(2006)粗略估计农村宅基地闲置与荒废的数量占到村庄宅基地总体的20左右。张正河等(2005)通过调查得出的我国农村宅基地闲置比例在10到15之间。从以上调查研究来看,宅基地闲置情况已相当严重。 |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对闲置宅基地的分布进行了研究。从宏观尺度来看,付娆(2008)以四川省双流县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发达地区城郊土地因存在稀缺性而较少被闲置;与之相对应的是殷华(2007)通过对上海嘉定区的研究,认为宅基地闲置形成的空心村主要分布在离城镇较远的地区;对此,曾少东(2005)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是宅基地闲置及空心村现象的高发区。从微观尺度来看,学者主要对空心村中的闲置宅基地的分布及发展形态进行了研究。薛力(2001)将空心村的发展分为初期、中期与晚期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村民建宅选址经历了从村庄中心向外围转移、又从外围向村内再次集聚的过程,对应的村庄中心的闲置宅基地也经历了规模扩大到内涵发展的过程。 2.3宅基地闲置成因研究现状 关于土地闲置的重要原因,卢向虎等(2005)认为农村人口在城乡间的流动与迁徙造成了两种宅基地的闲置一是农村人口的迁移所造成的农村宅基地的长期闲置;二是农村劳动人口在城乡间的短期流动造成了农村宅基地的季节性闲置。与之相似,钟在明(2008)认为人口的农转非与进城打工是农村宅基地闲置的内在推动力。还有学者认为宅基地制度的不完善与监管的缺失也是宅基地闲置的原因之一。肖文韬等(1999)认为土地制度的不完整造成了旧宅基地闲置、新宅基地生成的局面,具体包括产权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以及土地市场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管理。杜涛等(2008)指出宅基地管理制度不合理是宅基地闲置的根本原因,宅基地获取上的无偿、使用上无限期必然导致多占行为,而宅基地使用权的集体成员属性又限制了其流转范围,缺乏足够的外部需求,多占且无法自由流转,宅基地只能闲置。此外还有部分学者结合国情,认为中国农民的传统思想与乡土情结注定他们无法轻易舍弃土地。谢娜等(2011)认为农村村民的传统思想观念中对建房选址的风水考虑是部分宅基地闲置的原因,通过农户调查发现研究区有2.9的宅基地闲置是由此种原因造成。 2.4宅基地供应紧张研究现状 关于宅基地供应紧张的现状研究较少,对于宅基地供应紧张问题的解决,李军(2015)认为,经济日益发展,返乡建房的村民人数越来越多,使得农村宅基地供应日趋紧张。解决农村村民建房宅基地紧缺的难题成为目前农村建房工作的重要课题。他还提出从严格控制和规范农村村民建房、进行存量宅基地的挖潜、将村民建房的地域界限扩展到村等多方面多渠道解决宅基地供应紧张状况。 就目前看来,研究内容大多从供给的角度即宅基地闲置的情况进行研究,少量从需求方面进行探讨,而缺少从两方面同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着力于从宅基地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研究问题,注重解决由供需不平衡而导致的种种冲突,对将来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崔红志. 关于赋予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更加完整权能的探析[J]. 农村经济,2015,033-6. [2]卢向虎,张正河.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思考[J].调研世界,2005(5)41-43. [3]卢向虎,杨延梅和蒋宗杰.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再思考[J].农村经济,2005(6)26-27. [4]梁丹辉.我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的原因探析[J].农家科技,2011(S1)8. [5]李军. 多渠道化解农村宅基地紧缺难题[J]. 中国土地,2015,0250-51. [6]付娆.农村宅基地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08(1)12-14. [7]殷华.关于空心村的研究报告[J].上海农村经济,2007(6)30-32. [8]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25(6)8-13. [9]肖文韬,宋小敏.论空心村成因与对策[J].湖北农业经济,1999(9)16-17. [10]谢娜,段建南和刘羽帆等.农村闲置宅基地成因分析-基于104个农户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23-25. [11]杜涛,马惠兰.盘活我国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策略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8,学,2008,7(5)23-27. [12]谢娜.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闲置宅基地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13]赵哲远,戴韫卓和沈志勤等.农村居民点土地合理利用初步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县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1998(5)68-73. [14]赵瑞茂,孙鹏举和韩玉萍.村宅基地使用调查-以山东省沂水县孟母村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61-263. [15]钟在明.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与治理探析[J].农业经济,2008(6)57-58. [16]葛雄灿,张三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地理,2002,22(S)100-104. [17]李英,王瑷玲和朱忠显等.农村宅基地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 26(6)127-131. [18]武京涛.中国农村宅基地的现状、原因及盘活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38-39,48. [19]Kenith B,Hoddinott.Superfund risk assessment in soil contamination studies[M]. Third volume. USAASTM Special Tech.Publ, 199835-37. [20]Chaney P,Sherwood K.The resale of right to buy dwellingsA case study of migrationsocial change in rural Engl[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0,16(1)79-94.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3研究目标
在《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颁布的背景下,《土地管理法》依然约束农村宅基地的分配呈现一户一宅的模式。但是事实上,农村一户多宅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存在部分返乡农民宅基地获得供应紧张的情况,由此需要解决多宅农户与需地农户之间以及农民与基层政府之间的矛盾,化解宅基地闲置与供应紧张现象的冲突,并对此类现象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基于对江苏省邳州市三个村对支部书记的走访询问调查,了解其村内的基本情况及出现的冲突现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
行比较思考,提出解决该地区的宅基地闲置与供应紧张冲突的适当实施方案。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5.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6研究方法
6.1文献研究法
宅基地闲置与供应紧张情况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通过研读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理清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完善研究逻辑,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其他研究的原因分析、解决方案等都是本文的有益参考。
6.2社会调查法
通过对研究地区的农户进行访问调查,询问他们有关自家宅基地情况,以及需求宅基地或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以及对基层政府分配宅基地的意见和建议,对农村宅基地现状进行了解与分析。
6.3案例分析法
对邳州市三个村的支部书记进行访问,询问出村内相关事件,得到事件出现的原因以及最后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创新思维,提出更加合理更为有效的相关解决办法。
4. 研究创新点
7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7.1创新之处在于:
7.1.1选题的角度较为新颖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8进度安排
8.1课题准备阶段
8.1.1选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