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信息过载情形下大学生信息规避行为研究开题报告

 2023-08-31 09:36:5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社交网络信息过载情形下大学生信息规避行为研究

摘要

基于CNKI数据库检索社交网络、信息过载和信息规避行为相关文献,剖析近年来国内外在信息过载和信息规避行为领域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从信息过载界定、信息过载成因及现状、信息规避行为界定、信息规避行为成因、信息规避行为类型五个研究方向阐述近年来的研究现状。总结相关研究提出和遗留的问题从而分析了研究趋势,最后简要概括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信息过载,信息规避行为,社交网络

1.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模式和路径也随之改变,以往的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等传播模式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其庞大的传播者规模下却是社交网络管控规则的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类社交网络平台成为信息失真的主要场所,严重影响了信息传播效果,在此信息过载背景下,用户在面对信息时也产生了不同的信息规避行为。

信息过载的定义最早出现在1970年出版的托夫勒(A· Toffler)所著《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一书中。虽然信息过载的历史自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种状况正在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关于用户信息规避的行为的研究大概始于20世纪40年代,对象涉及到病人、青少年及孕妇等,内容主要集中在阐述信息规避现象和行为的提出与讨论、信息规避的必要性以及特定领域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等方面。

目前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信息过载”主题相关文献1062篇,筛选得可利用文献127篇;检索得“信息规避”主题相关文献259篇,筛选保留其中47篇。笔者以此共计174篇文献为研究基础,结合“社交网络”相关文献264篇,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信息过载情形下的信息规避行为。

1.1关于信息过载界定的研究

关于信息过载的相关定义和研究, Lipowski Z J. Sensory[1](1974)认为,信息过载是指由于所接受的信息的数量过大、导致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有效处理和使用信息的一种现象。

文金书等[2](2011)指出,其是信息激增导致信息处理超过了个人或系统所能接受的范围,导致信息处理效率下降的现象。互联网时代知识共享平台的信息过载效应已经成为制约平台发展的一大阻碍,当下关于弱化知识共享平台信息过载的机制研究相对空白且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

英国学者Tim Jordan指出:“拥有太多的信息将妨碍信息利用。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无法吸收消化信息,二是信息质量差,内容密度低,使寻找信息变得无比困难。”[3]

程俊[4](2020)进一步概括提出,信息过载源于自身的信息消化速度远不及外界信息的产生速度,最终造成被未处理信息“围困”的局面。类似的,杨夏[5](2021)所提出的“信息过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所需处理的信息量超过个人处理能力所引发的不适状态。“过载”不只是因为信息太多,还包括信息质量不佳、同质化严重等。信息过载让人的认知产生迷失感,生活和工作中选择与决策困难,导致身心疲惫,安全感和幸福度下降。

1.2关于信息规避行为的界定

一个早期的关于信息的选择性揭示的观点是Hyman和Sheatsley[6](1947)提出的,后来他们又专门提出了关于信息规避的行为。和Donald O. Case[7](2002)一样,他们都认为人们信息活动所追求的主要是增加先前的知识、信仰和态度,以及避免去揭示那些内部状态相矛盾的信息,这种选择性(即活动的总趋势)经常造成一些政治运动的失败,比如试图使用媒介去改变大众态度或行为。Donald O. Case还对人们规避信息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选择、拒绝或回避信息的潜在原因,常常和信息负载及太多输入导致的焦虑情绪有关。Zillman和Bryant[8](1985)也观察到人们倾向于想得到更喜欢的娱乐内容。Charles Atkin[9](1985)也赞同道,从某种程度上说,娱乐信息的选择(有时候是规避)好像既被感情关注所驱动,也被功利性关注所驱动。

Patrick Wilson[10](1995)指出,规避行为既有效,也合乎完美理性。信息时代的来临,导致人们因大量供应的相关信息而感到有负担,相反很相关的信息却由于缺乏时间而没有用,即是说人们为了当时的任务和面临的情况,必须要规避掉一些相关的信息。

文金书[2](2011)指出其是用户由于时间、精力、知识背景及个人的兴趣与偏好等原因有意识地对某些信息进行忽视、回避,以达到提高信息活动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目的的一种信息行为。此外,信息规避与选择性接触两者之间边界模糊是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是一个根植于认知失调理论,其经典假设是人们会通过规避挑战他们的信息并寻求支持他们的信息,来捍卫自己的态度、信念和行为,从而消除或减弱认知失调。

Sweeny K[11](2010)提出,关于信息规避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已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指任何旨在避免或延迟获取有用却潜在不想要信息的行为,具有自我驱动和自由获取的显著特征。而Hyman H H[12](1945)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将信息规避现象视为对特定刺激物进行选择的一种结果;Taber J M[13](2015)认为,信息规避是由认知失调、情感不适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防御性手段、方法,策略或反应。

信息规避行为的产生主要为了回应不确定性或不确定性差异等造成的压力,因而人们可以采取聚焦情感的应对方式,通过回避压力源的相关信息,维持或增加认知不确定性,舒缓由压力引发的紧张,恐惧等各种情绪,降低情感不确定性。基于此,相关的课题基本都从个体差异、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

1.3信息规避行为产生原因的研究

邓小昭[14](2002)指出信息选择与信息规避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用户的内在心理倾向通常导致其在信息选择中受到如下三方面机制的制约:(1)选择性注意:指用户对于自己需要和偏好的信息具有较高的知觉与意识;(2)选择性感受:指用户主动地寻求那些对于自己来说具有价值或愉悦的信息;(3)知觉性防御:指用户下意识建立起心理屏障,抵御那些与自己需求、价值、观点等不一致的信息的输入。”

这里提出的三方面的机制都包含了信息规避的思想,用户偏好导致选择性注意,用户可能规避那些他们偏好之外的信息,选择性感受也导致了用户可能规避对自己没有价值或者令他们不愉快的信息,知觉性防御则从正面直接说明了用户会规避与他们需求、价值、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文金书[2](2011)对特定对象的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包含了对青少年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对跨学科研究人员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对孕妇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以及对患者信息规避具体行为的研究。他指出,信息规避行为的主要差异在于主体不同、过滤或规避的依据不同以及行为的主动性不同。

关于信息规避行为的产生原因,文金书在文中概括了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如Maslow A H[15](1963)指出如果注意到在信息引起心理不适或失调时,人们宁可规避信息,同样,人们会寻求知识以减少焦虑,也可以规避信息减少焦虑。

Johnson JD[16](1997)也指出,焦虑加上感情的自我效能感低可能会激发如拒绝(近似规避)、愤怒、内疚或绝望等反应,即焦虑也是引起信息规避的原因之一;而Donald O. Case(2002);Bandura(1986);Patrick Wilson(1995);Charles Perrow(1989)的论文和评论中都说明了人们因为信息负载而规避有关或者无关的信息,并且这种规避行为是可以被其他人所理解的。

Nielsen J[17](2009)在文章中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抑制和规避恐吓信息来应付害怕。Patrick Wilson[10](1995)和Charles Perrow[18](1989)指出跨学科研究者往往对文献进行分割﹑根据需求对某些领域的信息进行规避,这些都说明了人们会因为当时不需要某些信息而对其进行了规避。

此外,与用户已有知识矛盾也会导致信息规避,Donald O. Case(2002)讨论了人们倾向于避免去揭示那些内部状态相矛盾的信息,同样,Clark J K[19](2008)研究了信息规避与矛盾的相互影响,也指出矛盾着的人们会避免考虑说服性信息,反过来,矛盾使人们规避讨厌信息可能增加更多的矛盾心理。

1.4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过载情形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都认为,信息技术是造成信息过载的主要原因,但也是解决这一困境的主要手段。信息技术条件下,知识共享平台等网络媒介使得知识共享的信息量激增,加剧了知识共享的无限性与知识接受者处理信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王娜等[20](2015)认为,信息过载是社交网站 (SNS) 自身属性导致的。因为SNS庞大的用户群必然生产海量的信息集合,而SNS的信息无组织和 “分享”特色等系统属性自然会导致出现大量无规则的重复信息。此外,用户信息素养较低是造成SNS信息过载的原因之一。

于文莲[21](2017)对信息过载的成因做了客观与主观层面的区分。其指出在客观原因上,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指数增长,呈现巨量化、丰富化趋势,更加剧了信息量的急剧膨胀;搜索引擎的局限性导致大量隐形网络信息不能为搜索引擎所覆盖,且网页收集速度远远落后于Web上网页的增长速度。主观层面上,用户对信息过度依赖和崇拜,而网络环境中不可能对全部信息拥有的焦虑,导致信息界限变得模糊,产生选择和决策之间的恶性循环;同时也存在无法理解特定信息、不知道从何处获取信息、不知道以何方式来获取等用户获取信息和接受能力的有限性。

此外,社交网络信息过载的重要成因还不外乎于信息传播失真,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准入门槛较低,操作要求不高,传播速度较快,对用户的信息素养要求不严格,由此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可通过发布、更新、转发、评论等行为表达自身观点,由此引发了信源失真、信道失真、信宿失真等链式失真反应,加剧了信息过载问题的严重性。

徐婷婷[22](2016)的定性研究指出,信息过载影响新媒体用户的信息筛选、信息甄别和信息整合行为,并对用户的信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邱佳青[23](2016)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过载和信息质量可通过影响SNS用户的不良情绪避免对信息屏蔽意向产生间接影响;李旭[24](2019)的实证研究证实,信息过载影响用户的倦怠情绪,继而影响潜水、屏蔽、忽略等消极行为。

信息过载对用户造成的最突出的情感后果就是社交媒体倦怠。社交媒体倦怠是一种主观的、多维度的用户体验,由疲劳、厌烦、失望、兴趣丧失等多种感觉组成。张艳丰[25](2017)的研究证实,信息过载可通过影响移动社交媒体用户的态度间接影响倦怠体验;徐春雨[26](2018)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用户的感知信息过载对社交媒体倦怠有显著正向影响。

为了应对信息过载,除了采取拒绝持续使用某类社交网络和向其他服务转移等策略外,社交网络用户还可能采取信息控制策略。例如,通过技术手段对社交网络中的信息进行过滤,或者有意识地回避某些接收到的信息,或者取消对某些在线“好友”的关注来减少信息源等。尽管用户体验到信息过载,但他们会继续增加自己的好友数,同时会改变自己的使用习惯(只看最近的信息和利用软件的过滤功能)以避免阅读所有接收到的信息。

2.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交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普及,人们对微博、知乎等社交网络的使用需求与日俱增,而这使得社交网络平台的信息量和传播量呈爆炸式增长。众多学者对不同群体的信息规避行为做了广泛的研究,通过梳理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虽然当前学术界在技术、心理层面的信息规避行为的相关研究比较活跃,相关研究成果也已比较丰富,例如图书馆用户信息规避行为中的消极情感体验与规避策略、知识共享平台信息过载引起的规避行为影响等,但是笔者认为该领域还存在一些有待于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信息规避行为产生的机理的研究较为欠缺,以个别群体的心理层面或单纯的技术层面所导致的信息过载和信息规避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结论缺乏普遍性。当前的研究,关于用户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情形下识别信息和做出合理规避这一指标,很难有一个明确、客观的评价体系,这在国内相对欠缺,因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可以预见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更加深入、具体、基于实际体验的探讨。

在国内,尽管学者们都注意到了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尽管用户自身也时时都在规避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还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国外相比,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要晚很多,最早提到信息规避思想的是张晓琳在文章中对于“非用户”的思考,他指出有权限的用户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情报机构提供服务困难、情报服务与用户群的主要需求不吻合等)而对特定情报服务进行规避(不使用),就导致了“非用户”的存在。

国外关于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学者专家的重视,研究者们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和进展,但研究对象却主要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用户,并且研究比较零散,大多都是对特定用户群生活中规避行为的阐述,而很少见到对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系统研究。

国内研究成果明显少于国外,国外的研究除了对信息规避行为的现象进行揭示之外,还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特点领域和特定对象进行了阐述,目前国内研究者们只是注意到了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对于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未来研究趋势在于:①由于当前对信息规避的研究还是处在探讨阶段,因而有必要对信息规避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做出清楚的界定;分析信息规避在信息交流活动中的特点与作用机制,从而为研究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奠定理论基础。②应该对特定领域的信息规避行为(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规避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剖析特定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的特点与规律,探索信息管理与服务的相应对策,并有效引导用户适时规避一定的信息,以提高其信息活动的效率[24]

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当下社交网络信息过载已经成为普遍情形,给大学生用户群体带来了不一样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对社交网络信息过载情形下大学生信息规避行为研究,深入揭示信息规避行为的形成原理和机制,聚焦大学生在信息交换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应对社交网络中信息过载情形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信息的自主筛选和健康使用,对净化网络空间、树立正确信息辨别观念具有实际意义。

4.参考文献

[1]Lipowski, Z.J. SensoryOverloads, Information Overloads and Behavior[J]. Psychotherapy Psychosomatics, 1974, 23(1-6):264-271.

[2]文金书. 信息规避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孙冉.论网络信息的CARS过滤机制[J].情报杂志,2007(1):

141-142.

[4]程俊.基于信息过载现状的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0):128-131.DOI:10.16871/j.cnki.kjwhb.2020.10.055.

[5]夏杨.信息过载时代媒体的底线意识与社会责任[J].青年记者,2021(11):43-44.DOI:10.15997/j.cnki.qnjz.2021.11.014.

[6]Hyman H H, Sheatsley P B. Some reasons why information campaignsfail.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47(11):412-423.

[7]Case D O.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survey of research on seeking,needs,and behavior.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2002

[8]Zillman D, Bryant J. Selective exposure to communication. Hillsdale,N J: Erlbaum,1985.

[9]Atkin C. Informational utilities and selective exposure toentertainment medial/Zillman D, Bryant J. Selective exposure tocommunic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1985:63 - 91.

[10]Wilson P. Unused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5(46):45-51.

[11]SWEENY K,MELNYK D,MILLER W,et al. Information avoidance: who,what,when,and why .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10,14( 4): 340 - 353.

[12]HYMAN H H, SHEATSLEY P B. Some Reasons Why Information CampaignsFail.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47,11( 3):412-423.

[13]TABER J,KLEIN W,FERRER R, et al. Information Avoidance Tendencies ,Threat Management Resources, and Interest in Genetic Sequencing Feedback. Annalsof BehavioralMedicine,2015,46(4):616-621.

[14]邓小昭.因特网用户信息需求与满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2:54

[15]Maslow A H.The need to know and the fear of knowing.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963,68:111-125.

[16]Johnson J D.Cancer-related information seeking. Cresskill,NJ: Hampton Press,1997:70-100.

[17]Nielsen J,Shapiro S. Coping with fearthrough suppression and avoidance of threatening

inform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Psychology: Applied,2009,15(3):258-274

[18]Perrow C. On not usinglibraries.1989.[2010-11-14].http://www.humanismus.com/_/On_Not_Using_Libraries.html.

[19]Clark J K,Wegener D T,Fabrigar L R.Attitudinal ambivalence andmessage-based

persuasion: Motivatedprocessing of proattitudinal information and avoidance of counterattitudinal

inform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2008,34(4):565-577.

[20]王娜,任婷.移动社交网站中的信息过载与个性化推荐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8): 190-194,176.

[21]于文莲.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过载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1):51-54.

[22]徐婷婷.新媒体环境下大数据的媒介伦理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2(05):26-27.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16.05.015.

[23]邱佳青,裴雷,孙建军.社交网络背景下的用户信息屏蔽意向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11):43-48.DOI:10.16353/j.cnki.1000-7490.2016.11.009.

[24]刘鲁川,张冰倩,李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功能过载与用户焦虑情绪的关系:一项实验研究 [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9,9(2):66-76.

[25]张艳丰,李贺,彭丽徽.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及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7,37(10):36-41.

[26]徐春雨. 感知过载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8.

[27]朱光,李凤景,沈雨萌,卞淑莹.社交媒体隐私政策的阅读意愿研究——基TAM模型与自我效能理论视角[J].现代情报,2022,42(01):150-166.

[28]艾文华,胡广伟,赵宇翔,赵月华.健康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元分析的探索[J].情报资料工作,2021,42(06):63-73.

[29]杨梓,谌霞灿,康玉坤,徐佳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信息过载严重程度量表的编制[J].华西医学,2021,36(04):449-452.

[30]管其平.数字化生存中的信息过载及其空间治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1):99-107.DOI:10.16112/j.cnki.53-1160/c.2021.01.013.

[31]汪新建.超量信息带来的普遍焦虑如何应对[J].人民论坛,2021(Z1):138-140.

[32]魏玉山.信息过载时代如何阅读[J].出版发行研究,2021(02):1.DOI:10.19393/j.cnki.cn11-1537/g2.2021.02.001.

[33]郭蕾,杨树青.信息过载下社交电商消极使用研究综述[J].今日财富,2020(16):31-32.

[34]丁欣放.疫情背景下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J].医学教育管理,2020,6(03):220-224.

[35]田然. 信息过载对微信用户行为涵化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0.DOI:10.27005/d.cnki.gdzku.2020.000925.

[36]张安淇,李元旭.互联网知识共享平台信息过载效应与弱化机制——基于知乎的案例研究[J].情报科学,2020,38(01):24-29 41.DOI:10.13833/j.issn.1007-7634.2020.01.004.

[37]代宝,续杨晓雪,罗蕊.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果[J].现代情报,2020,40(01):152-158.

[38]王锰,蒋琳萍,郑建明.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06):74-89.DOI:10.13666/j.cnki.jnlc.2020.0608.

[39]燕道成,高紫叶.大数据时代信息挖掘的价值风险及其规避[J].新媒体研究,2020,6(22):69-72.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0.22.019.

[40]陈丹萍.智能传播时代信息传播的隐忧与规避路径[J].新闻世界,2020(11):84-87.DOI:10.19497/j.cnki.1005-5932.2020.11.025.

[41]陈萱.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中消极情感体验与规避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09):85-88.DOI:10.16384/j.cnki.lwas.2020.09.013.

[42]姜婷婷,权明喆,魏子瑶.信息规避研究:边界、脉络与动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04):99-114.DOI:10.13530/j.cnki.jlis.2020034.

[43]张帅,马费成.大学生健康信息规避量表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09):3-9.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20.09.001.

[44]王远柏,苗义程,李佳璟.算法推荐下信息传播的弊端及问题规避[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02):59-62.

[45]杨雨琪,刘双燕,尹静,谭晓娥.基于关键事件法的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规避行为研究[J].情报探索,2019(12):104-111.

[46]贺爱忠,高杰.消费者善意对产品口碑传播和负面信息规避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9,16(01):123-132.

[47]张梅珍,沈昕.高校社交媒体信息风险的规避策略浅析[J].新闻世界,2017(02):76-78.DOI:10.19497/j.cnki.1005-5932.2017.02.024.

[48]冉令军.微博信息的虚假化传播及其规避[J].媒体时代,2011(08):59-63.

[49]文金书,邓小昭,付玲玲.用户信息规避行为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05):42-45 94.

[50]Miao Yunting,Shu Xiajun.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User Perceived Overload on Information Avoidance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J]. Journal of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2021,1948(1):

[51]效俊央.网络环境下信息不对称加剧原因及有效规避[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06):272-273.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0.06.163.

[52]张秀秀,韩雯.互联网下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研究[J].科技资讯,2021,19(14):46-49.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6-5042-1369.

[53]Bao Dai, Ahsan Ali,Hongwei Wang. Exploring information avoidance intention of social mediausers: a cognition–affect–conation perspective[J].Internet Research,2020,30(5):

[54]臧国全,孔小换,张凯亮,于政杰.社交网络用户自我披露意愿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6):90-97.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21.16.010.

[55]吴昊,李杨浩,李曼,胡晓晶.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失真原因及对策探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8):32-35 38.

[56]Guo Yuanyuan,Lu Zhenzhen,Kuang Haibo,WangChaoyou.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Informationirrelevance, overload,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ime press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0,52(prepublish):

2. 研究内容和问题

研究内容:

1、综合了解信息规避行为在信息行为内涵中的具体定义,提出针对课题的信息行为规避的解释和定义;

2、考察特定大学生用户社交网络信息过载的具体情形,以此为预调研,分析社交网络信息过载情形的现状,进而设计问卷进行数据收集,主要围绕对信息过载情形的个体认识差异和对待行为的区分;

3、基于特定的社交网络场景,聚焦于信息过载情形,具体研究和分析在面对此类场景下大学生所采取的规避行为的类型。

研究目标:

1、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和文献,确定最符合课题的关于信息行为规避的定义;

2、总结得出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信息过载情形下所产生和采取的信息规避行为的不同行为类别,初步探求与不同社交网络场景有关联的行为产生模型,合理提出一定的措施和建议。

解决的关键问题:

1、详细了解大学生面对的各类社交网络信息过载场景,分析其应对态度和具体反应;

2、总结在社交网络过载情形下大学生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各种规避行为。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阅读并分析各类文献,了解研究现状;

2、访问调查法:通过访问大学生,选取一些特定的社交网络用户获取确切信息,方便对用户信息过载情形的考察;

3、问卷调查法:设计符合课题探究目标和要求的问卷,收集围绕对信息过载情形的个体认识差异和对待行为的区分方面的调查数据。

技术路线:

1、搜集并阅读与信息过载、信息行为、信息规避相关的文献资料,概述国内外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罗列总结课题的核心定义;

2、以访谈和场景探查为预调研,立足于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收集所需与课题相关的数据;

3、结合文献指导、问卷数据和现实逻辑,分析并总结出大学生在课题背景下的不同的信息规避行为,合理探讨对大学生应对信息过载而进行规避行为的指导和建议。

4、归纳总结形成最后论文。

4.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1、课题完成者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完成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信息检索、信息系统安全、信息法学等课程的学习;

2、对个人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3、现有类似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图书馆在论文研究写作期间对毕业生全天开放,为完成论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保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