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 本课题意义
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及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大豆上发生的主要病害多达30多种,每年因各种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约占总产量的10以上,且严重降低了其品质[1]。大豆疫霉根腐病自从1948年在美国首次发病以来[2],已成为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之一。1989年[3],我国首次在东北大豆产区黑龙江省发现该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在黑龙江有逐渐加重趋势[4]。除了黑龙江,在吉林、内蒙古自治区[5][6]、山东、安徽、福建[7]、河南、江苏、浙江、新疆、湖北等省也相继发现了大豆疫霉根腐病[8]。该病害对我国的大豆生产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迄今为止,对该病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 研究目标
本研究采用大豆疫霉菌株JS对可能含有抗病基因的大豆品种9X3844和9X3846配置杂交组合,并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对F2和F23进行抗性鉴定。目的在于明确完全抗性的遗传机制,并就完全抗性在大豆品种选育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研究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亲本为大豆品种9X3844和9X3846由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提供。
1.2 鉴别寄主
鉴别寄主由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提供。
1.3 供试菌株
大豆疫霉菌株JS,供试菌株由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提供。
2 技术路线
供试大豆植株的培养 |
鉴别寄主植株的培养 |
大豆幼苗下胚轴伤口接种法接种 |
抗病基因推导及遗传分析 |
病情调查及抗性评价得出大豆品种的抗性类型 |
大豆疫霉菌株培养 |
3 实验方案
3.1 试验材料
3.1.1 亲本与杂交组合
试验以对供试菌株JS具有完全抗性的品种9X3844为父本,以感病品种84014为母本,配置杂交组合,即9X38449X3846,此组合的F1单株自交产生产生F2,F2单株通过洗脚获得相应的F2:3家系。
3.1.2 供试菌株
大豆疫霉菌株JS,由南京农业大学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提供,菌株经复壮、分离纯化后保存在10 V8斜面培养基上备用,其用于鉴定群体抗感表型。
3.2 鉴定方法
3.2.1 培养基制备
10 V8斜面培养基
3.2.2 大豆植株的培养
将成套的鉴别寄主和待测品种(系)及对照品种分别编号登记,每个品种(系)分别挑选12~13粒种子播种于以灭菌蛭石为基质的直径10 cm塑料杯中。出苗前培养温度25~29 ℃,出苗后温度控制在18~25 ℃。大豆植株的第一对真叶展开时(大约出土l0 d后),每份材料留生长一致的幼苗10株,准备接种。
3.2.3 接种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接种。用消毒后的手术刀片在大豆子叶节下约l cm处划一斜口,在培养8 d的菌株菌落外缘割取带有菌丝体的培养基(边长为3 mm的方块)嵌入伤口中,接种后保湿48 h,然后转入相同温度的温室培养。
3.2.4 病情调查及抗性评价
接种6 d后进行病情调查。感病植株接种后很快发生整株性萎蔫并从接种部位折断、死亡。抗病植株接种后无变化或接种部位局部褐变,整株继续正常生长。一个品种(系)如果有70或以上的植株死亡则为感病(susceptible, S),如有70或以上植株正常生长则为抗病(resistant,R),死亡植株在3l~69的归为中间类型(intermediate, I),试验重复3次。
3.2.5 遗传分析方法
对家系的抗性评价结果作卡方(χ2)适应性测验。
4 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方法为根部创伤接种法,本实验室已具有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及供豆子生长的温室等条件,实验人员已掌握大豆植株与菌株培养及接种鉴定等技术。
4. 研究创新点
迄今为止,各国的抗性品种选育主要集中在完全抗性品种的选育。但完全抗性品种在大面积推广种植后会因新的致病小种的流行而丧失抗性,并且单基因抗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容易对大豆疫霉产生选择压力从而产生新的生理小种。部分抗性是另一类具有非小种专化性的数量抗性,能够减轻和减缓新生理小种产生的压力。抗源的发掘和利用、抗性的遗传分析和抗病基因定位与克隆则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在进行抗性品种的培育时,可以聚合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目的。我国是大豆起源地,具有丰富的大豆抗病种质资源,进而为抗病育种工作奠定基础并达到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目的。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 研究计划
2013年8月-2013年10月
熟悉基本操作,V8培养基制备、倒平板、接菌、大豆植株的培养、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接种、病情调查及抗性评价;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