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水稻是世界三大农作物之一,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主食。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的水稻生产模式,已经与新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严重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早日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种植方式和农机部门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以水稻为实验材料,采用发光二极管(LED) 调制获取不同光周期光源,分别在8h、10h、12h、14h下培养,定量研究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2)分析水稻幼苗形态指标(株高、根长、茎粗、叶片数)、生物量指标(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地上和地下部分干重)、主要生理指标(叶绿素、根活、蔗糖含量);综合评价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出水稻幼苗生长的最优光周期。
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开展水稻幼苗的优质高效生产的光周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并促进LED光源在植物工厂和设施补光中的合理应用。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测定指标所需样品在光处理40天左右时取样,每处理随机取样3株,3株取平均值。
用直尺测量幼苗株高与根长;用游标卡尺测量幼苗茎粗;记录叶片数;用电子天平称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重;烘干后称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重;蒽酮测定蔗糖含量;测根活;计算叶绿素含量。
种子催芽、育苗定植8h、10h、12h、14h光周期培养定期浇水,其他条件不变,连续培养约40天,测定各项生长、生理指标测定株高、根长、茎粗、叶片数、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地上和地下部分干重、根活、蔗糖、叶绿素数据分析确立光控模型、确立培育壮苗方案以水稻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发光二极管(LED) 调制获取不同光周期的光源,分别在8h、10h、12h、14h下培养,实验地点在南京农业大学LED实验室。
4. 研究创新点
目前还没有关于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生长影响的相关研究,此试验成功后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研究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生长影响的试验。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4.07-2014.08,完成资料搜集及预备工作。
2014.09-2014.10,光周期培育水稻幼苗。
2014.11-2014.12,测定水稻幼苗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