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与显性采访相比较,隐性采访能更有效地揭露社会阴暗面,曝光不法行为。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增进社会正义的实现,从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然而,隐性采访在给受众带来了新鲜刺激的新闻报道、给媒体和记者带来了利润和声誉的同时,也给隐性采访者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和烦恼。本文认为关于隐性采访存在合理性的问题,必须而且首先应当从伦理学的视角进行剖析和把握。
为此,着力分析和揭示导致隐性采访负效应出现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在隐性采访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这对于隐性采访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的解决更是至关重要。同时,进一步探寻对隐性采访进行道德制衡的具体路径,从而防范与应对隐性采访的不当使用以及滥用,这将对解决隐性采访实践中日益激化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隐性采访中所暴露出来的道德缺失是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这些缺失不仅会腐蚀新闻队伍,而且会损害媒体公信力,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本文将从新闻学、传播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结合多个典型案例,特别是一些新近发生的案例来着力剖析隐性采访所涉及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包括隐性采访中媒体道德缺失的表现、危害和原因,并试着探讨记者该如何正确使用#8220;隐性采访#8221;这把利器。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隐性采访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国内外在对隐性 采访研究的问题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新闻学的发展和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自律制度的完善,在新闻采访中隐性采访应用得越来越少,新闻学、 法学、社会学和伦理道德学等领域的学者慢慢减少或淡化了对隐性采访的研究,同时,隐性采访在其社会发展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退出研究焦点范围。
在中国,隐性采访兴盛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它在舆论监督和媒介竞争中发挥了许多积极的作用,并在一定时期内呈现进一步发展、兴盛的趋势。不过近年来,迫于由隐性采访引发的纠纷,甚至于被判决赔偿精神损害的案例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出台《新闻法》,为隐性采访提供法律依据。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隐性采访的发展
2、以风行工作室为例分析隐性采访引发的法律道德问题
3、隐性采访中媒体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5. 参考文献
1、查立华;舆论监督采访中#8220;度#8221;的把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谢琦珍;;隐性采访的法律探析--以偷拍偷录为视点[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温馨;;隐性采访成风的冷思考[J];今传媒;2012年03期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